别把奥运闹太大
4月11日《华夏时报》的头版头条,叫我很是兴奋:市民有望带薪休假看奥运。但是看完文章,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文章称,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奥运立法重点将是治安、游行示威、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入境、劝返流动人员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都要有相应的对策和规定。
这样一来,象我等流动人员,要么被劝返回乡,要么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看电视。也许在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一些人眼中,城市形象是第一位的,任何活动都要为城市增光添彩,奥运也不例外。
按照这一思路,奥运期间,外地人员和车辆入京一律严控(有权有势有钱有门路的人又有空可钻了),北京百姓不许四处乱窜,安安心心呆在家里看电视,冒气跑味有污染的企业限产或停工,小商小贩逮住就罚;有幸到现场的观众,要有组织守纪律讲文明进行观看,最好是什么时候鼓掌、喊什么样 的口号,都要事先有明确规定。于是,城市形象就光彩照人了,就在全世界面前长脸了。
如果说办奥运仅仅是为城市增光添彩,那么指挥部的思路就过于狭窄,甚至可以说有悖奥运精神。提起奥运精神,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自信、拼搏、进取、永不言败;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砺志拼搏,走向成功;为祖国增光,等等。然而这些都是奥运精神的延展,奥运精神的本质很简单,就是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鼓励人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
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
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奥运会再大也只是赛事,不应该影响比赛地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不应该以此对人们的出行和工作进行限制;更不应该以限制人们的自由,换取所谓的城市形象。
见4月12日<城市晚报>
前一篇:用人必疑
后一篇:好色是贪官的专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