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轻松开心谈保健 |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机制一直吸引学者们进行深人探究。
★★★★成本利益接近性模型以快乐架构为基础,并结合冲动性(impulsiveness)、自我控制(self-control)及时间不一致性偏好(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的研究,发展出对冲动性行为的认知解释。此架构提出,消费者在一个诱惑的情境中会依其内在的长期价值观来权衡冲动性行为所需付出的成本及可以得到的利益,进而决定是否从事冲动性的行为。通常,高冲动性个体属于享乐主义者,对于是否接受诱惑而进行冲动性行为,会倾向于看重冲动性行为所可以带来的快乐。而低冲动性个体属于保守主义者,倾向于强调冲动性行为所需付出的代价。
因此,个体的高低冲动性特质会造成对同样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判断。研究中使用增强意志力、降低渴望及强调成本、减少利益等不同诉求方式的模拟情境,要求被试以七点量表来反应受到情境诱惑的可能性。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熟悉的情境中强调冲动性行为所需花费的成本(例如,考不好需要重修),及在新奇的情境中减少由诱惑所可以得到的利益(例如,生病不能吃甜食;强调甜食并不那么好吃),此两种诉求方式将可以抑制高冲动性特质的个体发生冲动性的行为。相反,在一个购买情境中,只要使低冲动性个体可以对喜爱的产品给予合理的购买理由,就可以促进其冲动性的购买行为。
★★★★社会建构理论(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ory)
还有研究者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来解释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者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是一种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投
射,也就是消费者将产品当作是自我的延伸。研究结果证实,象征性及情绪性的产品确实容易造成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
★★★★社会建构理论(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ory)
还有研究者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来解释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者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是一种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投
射,也就是消费者将产品当作是自我的延伸。研究结果证实,象征性及情绪性的产品确实容易造成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
例如,男性重视自主性,倾向于冲动购买工具性及休闲性的产品,而女性重视情绪的发泄及关系的维系,倾向于冲动购买象征性及自我表达的产品。研究者进一步解释,消费者在实际我(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与理想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之间察觉到有差距时,就会想要借由产品的使用来提升自我形象而使自己达到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于是对于此类象征性的产品,都会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冲动性消费的整合模型
此模型说明,营销刺激(例如产品陈列、促销策略等)、个体冲动性特质及情境变量(例如,购买当时的财务状况、时间压力、心情状态等)此三种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交互作用,会形成消费冲动性,消费冲动性又受到消费者在购买当时是否具有阻碍因素,即冲动性消费的一致性情境(例如财务状况佳、心情好等)或不一致性情境(例如没有太多可以支配的金钱或时间等)所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消费冲动性是处于一致性的情况,消费者的冲动性特质会决定冲动性的消费。
然而,在冲动性消费处于不一致性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当时的认知评估就成了决定因素。当认知评估是属于负向的道德判断,就会促使消费者对冲动性的购买采取抗拒策略,如果认知评估属于正向的道德判断,就会形成冲动性的消费。
★★★★今后的研究方向
尽管前人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说法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学术领域对此行为具有不同的解释观点,可以比较肯定的是,冲动性购买行为确实是一种没有经过充分的事前评估、伴随着强烈情绪及立即性的购买决策。至于冲动性购买“较少考虑后果,导致购后后悔”,很少有研究者专门就此深人探讨,因此,此种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证实。研究者虽然认为消费者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认知评估可能是决定冲动性购买的关键因素,然而,究竟冲动性购买前有无认知评价?或者说,对于是否形成冲动性购买行为,认知评价是全或无的吗?抑或是认知水平深度的差异?还有,是什么因素会使消费者对某些冲动性的购买做出正向或负向的道德判断?除了个体的冲动性特质外,还有什么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这些都是将来研究者可以继续探讨的研究方向。
文字摘录自蔡雅琦《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前一篇:类似博客成瘾冲动性购买行为之一
后一篇:不该减的别减!该减的方法多着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