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补课:是社会倒逼还是教师道德沦丧

标签:
少儿楚天都市报社会经济学学生健康成长畸形心理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文/柴安成(三更灯火)
“教育部门说寒假不能补课,我们却在补课,太痛苦了……”连日来,本报接到不少中学生对于寒假补课的投诉。记者昨走访发现,部分学校补课情况确实存在。(2011年01月24日《楚天都市报》
每年关于寒暑假学生补课的禁令是三令五申,学生、家长、教师三方也是叫苦不迭,可这股补课风却有愈刮愈猛之势,于是形成了一方大讲“严禁”,另一方却是照补无误,乐此不疲的怪诞场面。http://www.hljxt.com/admin/img/2.01002040456E+13.bmp
按理说,有了强有力的法规,一个治理乱补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乱补课应该是深得人心,得到很好的拥护,执行起来也应该不是难事。可如今这种令行禁不止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呢?
说到补课,源自孔老夫子提到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单独开小灶,另外补习。各种《教育学》的版本里都提到了教学的几大环节,无非是“备、讲、批、辅、考、评”等几方面,里面都强调了“辅导”这一重要环节。从出发点来说,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在班级学习中不掉队,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反思,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本是教师份内之责。
学生家长看到教师对掉队的孩子格外用心,内心过意不去,就要表示表示,往往会说费心费心。当教师从最初的内心不安再到发现了这其中孕育的巨大商机,尝到了甜头,于是大面积的“课上留一手,课外来创收”,补课之风气是越来越浓。后来,大学生也加入其中,也想要来分一杯羹。
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师师德沦丧似乎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但从教师甘于奉献到补课收钱,这里面又是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剖析。
教师的本职工作却被社会的一种的“潜规则”,即正常的份内职责非要加上利益的驱使才能办,到如今不交钱补课不放心的畸形心理,而当少数教师补课的个人行为被无穷尽放大,把更多的教师也逼上收钱补课的窘境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倒逼?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变相的行贿?
说到底,如若没有家长对学生过高的期望,一定认为补课才能出成绩的想法,是不会驱使正常的教学步入补课的怪圈;如若没有一些家长“都还在上班,没办法照顾孩子,去学校补课也算是为他们找了一个去处”的推脱想法,补课的也不会愈演愈烈之势。
社会经济学告诉我们,供需总是对立而统一的,一种需求总是在催生服务的出现。当更多的矛头指向教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实际上我们的一种纵容和借口也是一种犯罪。因为说到底,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是很盼望一个很给力的假期的。
“教育部门说寒假不能补课,我们却在补课,太痛苦了……”连日来,本报接到不少中学生对于寒假补课的投诉。记者昨走访发现,部分学校补课情况确实存在。(2011年01月24日《楚天都市报》
每年关于寒暑假学生补课的禁令是三令五申,学生、家长、教师三方也是叫苦不迭,可这股补课风却有愈刮愈猛之势,于是形成了一方大讲“严禁”,另一方却是照补无误,乐此不疲的怪诞场面。http://www.hljxt.com/admin/img/2.01002040456E+13.bmp
按理说,有了强有力的法规,一个治理乱补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乱补课应该是深得人心,得到很好的拥护,执行起来也应该不是难事。可如今这种令行禁不止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呢?
说到补课,源自孔老夫子提到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单独开小灶,另外补习。各种《教育学》的版本里都提到了教学的几大环节,无非是“备、讲、批、辅、考、评”等几方面,里面都强调了“辅导”这一重要环节。从出发点来说,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在班级学习中不掉队,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反思,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本是教师份内之责。
学生家长看到教师对掉队的孩子格外用心,内心过意不去,就要表示表示,往往会说费心费心。当教师从最初的内心不安再到发现了这其中孕育的巨大商机,尝到了甜头,于是大面积的“课上留一手,课外来创收”,补课之风气是越来越浓。后来,大学生也加入其中,也想要来分一杯羹。
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师师德沦丧似乎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但从教师甘于奉献到补课收钱,这里面又是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剖析。
教师的本职工作却被社会的一种的“潜规则”,即正常的份内职责非要加上利益的驱使才能办,到如今不交钱补课不放心的畸形心理,而当少数教师补课的个人行为被无穷尽放大,把更多的教师也逼上收钱补课的窘境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倒逼?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变相的行贿?
说到底,如若没有家长对学生过高的期望,一定认为补课才能出成绩的想法,是不会驱使正常的教学步入补课的怪圈;如若没有一些家长“都还在上班,没办法照顾孩子,去学校补课也算是为他们找了一个去处”的推脱想法,补课的也不会愈演愈烈之势。
社会经济学告诉我们,供需总是对立而统一的,一种需求总是在催生服务的出现。当更多的矛头指向教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实际上我们的一种纵容和借口也是一种犯罪。因为说到底,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是很盼望一个很给力的假期的。
前一篇:教师过节收礼,谁之过?
后一篇:操场办葬礼,打破平静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