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过节收礼,谁之过?

(2011-01-14 14:50:24)
标签:

少儿

楷体

gb2312

礼记·曲礼上

八不准

分类: 教育时评

文/柴安成(三更灯火)

  转眼又到春节了,在教育部明确提出“八不准”,要求各地各校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后,过节到底家长还要不要给老师送礼?昨天,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作客北京城市管理广播时,建议家长们成立一个“不送礼结盟”。(2011年1月14日《北京日报》)

  送礼,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中国是讲究礼仪的国家,因此对送礼也是格外看重的。但是作为教师这个群体,送礼却被贴上了另一种标签,那就是师德的问题。作为学生家长却是深恶痛疾,却也是欲罢不能,太多的抱怨道出了太多无奈。http://s5/middle/48c02103x99c933d9e784&690

  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无非就是打好招呼,需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一些关照,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或者是不要给学生穿小鞋,究其这个原因,给老师送礼本是无可厚非的。《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家长的送礼换来了学生更好的成长,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也应该符合“礼尚往来”了吧?

  如同为了某种利益的诉求,给领导送礼,本来属于很正常的行政职责却让权力成了谋求经济利益的借口。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给学生的成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帮助,而当这种份内之责非要通过“意思意思”来换取时,天经地义却变成了另一种理所当然,一个简单的岗位本无半点权势,却也成了一个潜规则盛行的场所。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多少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而这种污染却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不少在第一线的教师常常抱怨,一种“被收礼”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如同上面所述,本很正常的程序职责一定要通过“加深感情”才能让人放心时,我们已经不相信法制法规带来的服务了。对于在多数学生家长,因为多了一些对自己子女的更高的期望,于是将这个目标的达成放在了老师的身上,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成为老师重视的学生,甚至还有些家长本无心,当看到别人在送礼时,自是担惊受怕,也只有于是给教师送礼就这样成了一种强迫,或是为了家长的面子,从最初的担惊受怕,许多良心的自责到不能不收,从聊表寸心到最低500元的标准,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怪胎下诞生的被迫产物吗。

    换座位要送礼、开小灶要送礼,不给穿小鞋要送礼,过年过节也要送礼,从烟酒到购物券,从吃顿饭到权利的交换,一个倡导社会文明发展的群体就这样同流合污了。我们何谈教育的公平?当我们更多的时候用道德的准绳去审判时,谁也能更体会到那种无奈。当教师收礼等同于受贿写入法规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悲哀?而我们更担心的却是,我们的孩子在这种全民送礼的时代里,受的教育到底是书本的教导还是活生生的现实说了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