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楷体gb2312礼记·曲礼上八不准 |
分类: 教育时评 |
文/柴安成(三更灯火)
转眼又到春节了,在教育部明确提出“八不准”,要求各地各校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后,过节到底家长还要不要给老师送礼?昨天,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作客北京城市管理广播时,建议家长们成立一个“不送礼结盟”。(2011年1月14日《北京日报》)
送礼,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中国是讲究礼仪的国家,因此对送礼也是格外看重的。但是作为教师这个群体,送礼却被贴上了另一种标签,那就是师德的问题。作为学生家长却是深恶痛疾,却也是欲罢不能,太多的抱怨道出了太多无奈。http://s5/middle/48c02103x99c933d9e784&690
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无非就是打好招呼,需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一些关照,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或者是不要给学生穿小鞋,究其这个原因,给老师送礼本是无可厚非的。《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家长的送礼换来了学生更好的成长,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也应该符合“礼尚往来”了吧?
如同为了某种利益的诉求,给领导送礼,本来属于很正常的行政职责却让权力成了谋求经济利益的借口。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给学生的成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帮助,而当这种份内之责非要通过“意思意思”来换取时,天经地义却变成了另一种理所当然,一个简单的岗位本无半点权势,却也成了一个潜规则盛行的场所。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多少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而这种污染却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不少在第一线的教师常常抱怨,一种“被收礼”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如同上面所述,本很正常的程序职责一定要通过“加深感情”才能让人放心时,我们已经不相信法制法规带来的服务了。对于在多数学生家长,因为多了一些对自己子女的更高的期望,于是将这个目标的达成放在了老师的身上,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成为老师重视的学生,甚至还有些家长本无心,当看到别人在送礼时,自是担惊受怕,也只有于是给教师送礼就这样成了一种强迫,或是为了家长的面子,从最初的担惊受怕,许多良心的自责到不能不收,从聊表寸心到最低500元的标准,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怪胎下诞生的被迫产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