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窗阘门民居--学习笔记(续编篇)

标签:
崇明民居建筑一窗一昝窬图片学习笔记 |
分类: 崇明记事 |
2024年5月4日晚上看到钱维军先生在“心语作者群”转发了一个“上海崇明”融媒
中心拍摄的《五路头一窗一阘-崇明人住过的那些房子》的短视频。这是一个教科书式视频,让我感到兴趣。以
前这种建筑,在家乡的浜镇很普遍。但我撰写浜镇回忆录时,叫不上学名,只是按照自己的理
解,说黄锦成大宅院临街的那扇墙门,平时只开右边(西边)的那扇门,中间有根活络的能拆卸的门柱,左边的分上下两扇,卸下后,便变成大门!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相关民居的建筑知识较贫乏,故乘机根据视频上的介绍,又查
找了相关知识如下:
查找“阘”,是个生僻字,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本义为楼上小户。读:tà 〈名〉楼上
小户。例:关阘(关上楼上小门)门楼上屋阘,门楼上屋。——《广韵》门上横梁门上梁谓
之瑁,瑁谓之阘。——《营造法式》阘鞠其民无不斗鸡、走......
什么叫“五路头”房子:1993版《上海县志》解释为:“进深五柱、七柱、九柱,称五
路头、七路头、九路头”,看来所谓的几路头也就是指房子屋顶的横梁数量,即桁条数
量,有几根桁条就叫几路头。如有五根桁条的房子就叫五路头房子。
桁条(音:héng tiáo),又名檩条
,多指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用来挑起椽子、做成屋 顶的横木构件,是中式屋宅的主要构件之一。
上篇发表后,发现文内的照片都被“卡”除,故又写了本篇,补上相关视频截图。

下为视频截图选录:

下图:“五路头”房子内顶。
下图:“窗阘门”的名字组合,全在这张图片上。

下图:所以现在看到也倍感亲切!

附录:新光村资料
新光村紧邻北横运河,村域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计2400亩,可耕地面积1900亩。依据国家、政府规划,从2004年起,新光村大面积种植林地,将大部分土地流转为片林,土地流转面积1800余亩,树林覆盖面高达75.9%
,实现了从“农业村”到“林业村”的成功转型。
新光村紧邻北横运河,村域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计2400亩,可耕地面积1900亩。依据国家、政府规划,从2004年起,新光村大面积种植林地,将大部分土地流转为片林,土地流转面积1800余亩,树林覆盖面高达75.9%
,实现了从“农业村”到“林业村”的成功转型。新光村是一个移民村,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陆续从原新民镇迁移过来,1976年成立党支部,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又陆续返回,从原来的850多人到现在的575人。由自然村无组成。总人口586人。其中:本村户数274户,本村人口572人,农保人口379人,镇保人口173人,城保人口20人;外来人口14人。其他人口0人。耕地2210.00亩,粮田1960.00亩,常年菜田42.00亩,林地18.00亩,鱼塘15.00亩,畜禽场52.00亩。我村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2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00元。
前一篇:崇明的窗阘门民居--学习笔记
后一篇:聚会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