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惠贤《崇明浜镇联昌、联友、联合飞花纱回纺厂浮沉记》随笔

标签:
崇明浜镇飞花厂联昌联友联合财经 |
分类: 崇明记事 |
黄惠贤先生是我的同乡同学,五十年代初初中毕业后,各奔东西,直至2019年才相聚见面,因有故事,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拙作《六十六年后与初中同学首次相聚》。2011年我开始撰写和发表《崇明浜镇忆旧》时,其中《浜镇忆旧——店家2(十二》篇中也写过浜镇飞花回纺厂,就简单得多了!故我曾经说,如果黄惠贤同学写的话,他能写得更精准,因他喜爱写日记,记录所见所闻。他所写的《崇明浜镇联昌、联友、联合飞花纱回纺厂浮沉记》,里面的参股人员,写得清清楚楚,其中还有我的父亲陆有根(大名陆士豪,农村习惯呼小名),以前我并不知晓的。文章中那么多相关的人事和企业的重大经历都写出来了,仅凭脑子的记忆,几乎不可能。更可贵的他还亲自参加了该厂的劳动,获得了出生以来首次的劳动报酬,劳动中撰写了 《弹花词》
等诗歌,我称它为劳动者所写的劳动者之歌,可贵!这是一份十分真实的五十年代初,浜镇经济生活中的一份真实的史料!
下图:上海崇明“心语”推送了由黄惠贤原稿 陆文彬修正并配图的 《崇明浜镇联昌、联友、联合飞花纱回纺厂浮沉记》(截图)
现将该文收录如下:
黄惠贤
陆文彬|崇明浜镇联昌、联友、联合飞花纱回纺厂浮沉记 收录于合集 #黄惠贤 陆文彬文集
1个
原创 黄惠贤 陆文彬 心语
2023-04-12 08:00 发表于上海。
浜 镇 灵 龙 街
, 别 称 庙 弄 。 因 有 城 隍 庙 、 庙 会 以 及 “ 老 行 ” ( 万 盛 花 纱 布 粮 行 ) 等 , 非 常 热
闹。后因湾港淤,浜镇衰,灵龙街首当其冲,最先冷落。像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从
记事起,“老行”的店门板一直关闭,店房空置着。直至五十年代,灵龙街又热闹起来了,老行
的店门板又打开了,店房内出现了浜镇首家联昌纱号飞花回纺厂,简称:联昌纱号。
一、浜镇人开拓崇明首家“回纺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商业改造中,浜镇的一些私企有的进入了公私合营的商店、联营 企 业 , 由 老
板 转 化 成 职 工 ; 一 些 商 户 处 于 无 业 状 态 。 1 9 5 3 年 1 0 月 在 浜 镇 工 商 联 、 商
会
(第一届会长黄允莊,委员朱广义、郭锡章等)组织下,把镇上未进入联营,处于失业的商户和村民开办股份制联合企商——浜镇联昌飞花回纺厂股份制企业。他们从纺织厂购回风室尘笼
下来的飞花下脚棉、短绒,再加工成纺纱的棉絮,然后委托农民代加工成纱,再销售给制作劳
保手套的企业与个体户。
“回纺厂”设在灵龙街上的老行内,使长期关闭的老行的店门板又打开了,老行内又有了欢
声笑语和人气。老行内一些手巾包住头,口罩封住囗的工人,踏着加工棉絮的机器,“轰隆、
轰隆、轰隆”地响起来了。每天一早打开店门板,灯火辉煌,迎送来领代加工的棉絮和上交完
成的面纱,一大群欢乐的叽叽喳喳的农妇,灵龙街再现熙熙攘攘和一片热闹!

浜镇灵 龙 街 。 创 建
“ 回 纺 厂 ” 时 , 灵 龙 街 从 敖 家 楼 向 北 至 同 心 里 一 段 的 店 门 前 , 与 大 街 上 一 样 都
有 凉棚、石街,也是商业街 。

老 行 原 先 街 面 房 已 改 建 的 楼 房 , 老 行 的 大 门 已 变 成 如 “
弄 堂”。

老行内的古井,是老行内唯一的 旧物,它是老行变迁的“见证者”!
“回纺厂”的建立,不但是浜镇开拓的新行业,也是崇明岛开创的首家“回纺厂”,见证了号
称三百年古镇的浜镇人传承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开拓浜镇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经营者。 浜 镇 联 昌 飞 花 回 纺 厂 股 份 制 企 业
, 由 黄 允 莊 、 陈 廷 階 、 陆 友 松 、 龚 超 圣 、 宋 南 菁 、 秦 炳
章、樊发振、陆友根等,采用股份制企业向崇明县手工业局申请领取了经营执照。联昌纱号设
在:浜镇灵龙街2号《老行》。内设:门市营业部、厂务财务室。在“老行”前厅设弹花车间、
仓库。两厢房设打包间、成品间。驻沪外销联络处:上海浙江中路128弄11号安东旅社101 室。
“回纺厂”租用的安东旅馆:上海市黄浦区浙江中路一二八弄11号(离人民广场地铁站3号
口步行480米)
二、“回纺厂”经营的业务
“回纺厂”从上海申新、崇明堡镇(大通、富安)等纱厂采购下脚飞花为原料,经
分拣、弹絮,再委托农民代加工成棉纱,然后外销给厂商作为生产回纺布、鞋夹里、
劳保用品(手套、抹布)、帽子夹里、玩具等原用料。
三、“回纺厂”开拓浜镇经济新增长,活跃农村新副业
联昌纱号参股的15个股东中,其中7人直接参加经营活动,负责营业部发花收
纱业务。厂务财务室、弹花车间(四部弹花机,每部5人)、打包间、仓库、日常管
理工作等,全厂约有三十来人,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弹 花 工 为 临 时 工 制 , 计 件 、 计 时 发
放 工 资 。 纺 纱 工 接 受 代 加 工 者 , 发 放 《 纺 纱
证》和“收发记录卡”,记录领取的棉絮和成纱的量,以此结算纺纱工钱。打包、运输
工拫据货源与成品,以记时、记件制计工。直接参加从业劳动的股东,以固定基本工
资(生活费)和年终与其它股东按参股利润分红。在当时,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
配制度下,经营与分配尚属“公道、公正”。又因崇明的纺纱技艺,久负盛名,成纱质
量好,营销越做越大,生意红火。劳资皆大欢喜。
当时,一些人还购买了摇手套、织袜机、编织机深度加工成劳保手套、袜子、纱绒线衣裤,以
此增加收入。
四、“回纺厂”遇上了曲折
1955年与1956年间,浜镇联昌、联友、联合三家飞花回纺厂,由于市场进货飞花原料、外
销、促销纱件与半成品方面各有中间商(或称黄牛和掮客),因竞争、回扣、交易、违约等原
因,产生了进、销货滞留与欠帐,出现了三角债务。造成营销资金周转困难,无法给上交成纱
的农妇发放现金加工费,就出现欠条(纸条上注明欠款金额,盖上店家印章)。时间一长,加
工者本来就是把加工费当作购买生活资料的活铜钿,因之各自采取了措施与对策,其中一件是
共同的解困方略,把纺纱工资卡上的结欠金额与镇上N个联营商店,直接换够油、盐、肥皂、
草纸等日用品,另头找现,凭卡过后与厂财务直接结算兑现付款。这样可推迟还付时间,缓解
外销处一时资金汇转、纺纱工急需用钱买东西的矛盾。这一情况使浜镇供销社、某些联营店减
少营业额、税务所减少税收的利益矛盾。后由税务所、供销社、部分联营商联合共告:联昌、
联友与联合三回纺厂以白票流通市场(替代人民币)购物、漏税造乱金融罪向崇明县捡察院起
诉。并扣押三厂负责人,责令外销人员3人交还补税与罚款放人。(后经调查核实后作不起诉
处理。三厂进行停业整顿,补交税收与罚款作结。)从此于1957年12月三厂(联昌、联友、
联合飞花回纺厂)在崇明四大古镇之一浜镇消失。
五、一曲《纺纱曲》歌谣,一首《弹花词》日记,诉说《回纺厂》功过
《纺纱曲》歌谣
(1)
轻摇纺车手夹棉, 农闲雨天纺纱忙。
纺纱能换活铜钿,
农家辛劳谁看见?
(2)
三角债不能兑现,
白条子当作工钱。
一样好买油和盐,
不欠不赖苦又甜。
(3)
浜镇纱号关了门,
苦熬居工没事干。
断了我们财路钱,
哪里去找活铜钿。
(4)
面朝黄土背朝天,
青石街上不长钱。
买仔豆腐烫心肺,
买了田地变地富。
(捜集于1958年)
《弹花词》
(1)
轰隆!轰隆!轰隆!
车轮在歌唱,
我,用一只脚啪!啪!啪!的踏,
双手忙个不停的送花
车头休息的工友喊着:
小黄,下来休息!
我,摸着酸痛的腿,
擦着头上的汗,
松一松被汗水咬住的衣衫,
叹了一口气,
又用手捲起那弹出来的熟花。
轮流!转换!
车轮在歌唱,
轰隆!轰隆!轰隆!
(2)
我,整天呼吸着浑浊的空气,
手巾包住头,
口罩封住囗,
只剩二只眼晴。
有时,身上汗水流淌得湿透的衣衫,开满了红色的花瓣。
有时,光亮油滑的皮肤上,盖上了一层淡兰色的绿衣。
有时,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
有时,在漫空漆黑的黑夜里。
各种各样颜色的飞花
在简陋的弹花车间里骄傲地飞扬。
我用手巾包住头,
囗罩封住口,
只剩两只眼晴,
整天呼吸着浑浊的空气!
(3)
我很骄傲!
我很自豪!
在我的人生史上有这段历程一一弹飞花。
虽然只有200天。
为了生存和帮助爷娘争点养家糊口活命钱
我心甘尽愿。
苦、累、脏的简单劳动,
磨炼了我!
鼓舞了我!
使我懂得:
劳动光荣、伟大!
劳动能赚钱、生存!
我第一次用劳动换来的工钱,
妈说:可供家中七口半年的饭粮。
在我的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历程,
我很骄傲!
我很自豪!
(写于1955.10.家中)
附注:我1954.8月大同初中刚毕业,当年没有考取高一级学校,在家吃闲饭。
爸在浜镇联昌纱号从业,说弹花车间2号车上缺人,要我试试弹花,便领到车长钮贵
昌那里报到,同车的还有杨品兰(汤礼和娘子)、黄品高娘子加我4人,她们说:小黄 , 欢 迎 你 中 学 生 来 试 试 , 不 怕苦 、
累 、 脏 。 我 干 了 200 天 , 总 分 得 弹 花 工 钱 210
元,全部交给了妈妈。并写下了这篇《弹花词》日记。
资料提供:黄惠贤
整理并配图:陆文彬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作者介绍:黄惠贤老浜镇人,教师。退休于上海市农场局东风农场中学,在江苏扬州、上海崇明、闸北、宝山
六所中小学从事数、理、中华文化艺术教学整六十年。现定居在宝山顾村。
全文如下:



前一篇:乡贤、新乡贤学习摘记
后一篇:绍兴游-抵达曹娥江度假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