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新乡贤学习摘记
(2023-04-13 07:56:31)
标签:
乡贤新乡贤学习摘记文化 |
分类: 日志 |
2015年和2016年,中国中央一号文件两次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文化的精神底蕴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有重要意义,而且就社会价值而言,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贤
“乡贤”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乡贤,他们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闻名。
中国古代社会乡贤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和官职而获得的。传统时代的身 份等级制度是赋予他们拥有独特地位的制度性基础。科举制度下,乡土绅士的身分具有双重性质,即“士”,读书求功名者;“仕”,为官或准备为官者。士为“四民之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绅士是整个封建官僚或国家机器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以其具有外显标志和社会文化内容的“功名”身份,把社会力量的绅士同政治力量的官僚紧密结合在一起。
乡绅作为一个居于乡村领袖地位和享有特权的社会集团,在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官、绅、民三种力量中,使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也更为多样。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乡贤文化是凝聚中国海内外人士的文化纽带。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新乡贤
这一概念是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丰顺定义的。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财富、权力、声望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公益性是其精神内心。
新乡贤 是指在当代乡村,一些曾为官在外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返归乡里,或长期扎根乡间而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间的一些有爱乡情怀的人。这些新乡贤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一般特征,如乡土情怀、道德品行、伦理情操等,还有现代的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传播者的作用;不仅可以协调和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
新乡贤是村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新乡贤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他们宣讲传统美德,提倡敬重自然,在乡村社会能够自觉地担负起传播传统村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新乡贤充当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他们是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他们可以利用亲情、乡情和自身的声誉威望,调节乡村社会的矛盾纠纷,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参与力量。
从利益来看,传统乡贤是村庄利益的直接相关者,新乡贤是村庄利益的间接相关者;从结构来看,传统乡贤是村庄的必然组成部分,新乡贤是村庄的增量行动者;从功能来看,传统乡贤是村庄秩序的守护者,新乡贤是村庄发展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