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建设镇浜东村乡土文化建设新思路

标签:
上海崇明建设镇浜东村村史馆乡土文化建设杂谈 |
分类: 崇明记事 |
2023年3月10日弟弟文相来电,说浜东村的领导到上海来听听你讲浜镇的老故事。
我说,相关浜镇的故事,我都写在博文内了,没有什么好讲的了,我也不善言谈,来了,也无新鲜的内容。如果需要,我给他们文字资料,来一次,不方便。多次联系后,村领导还是想来听听。诚意可贵,盛情难却,便相约相聚。
讲起浜东村村委会的领导,好几年前,弟弟对我说:“村领导说我写浜镇,是帮助我们宣传浜镇,谢谢了!”
我有点老眼光,惊奇地对弟弟说:“他们怎么能看到我的博客?”
弟弟说:“现在年轻村干部,都有文化,都会手机上网,打开手机知天下!”
我说:“哦,我的看法落后了!”
我回浜镇,来去匆匆,一般都当天来回,所以没有去过浜东村的村委会,村干部也不认识。这次,是我第一次见到家乡的“父母官”。文后所说的陈书记和曹委员(村总支,村委主任),都是经弟弟介绍后,才认识。
22日上午浜东村陈书记和曹委员(村委主任)来沪探望我时,曹委员一下车,她因经常看我的博文,便认出了我,笑眯眯地对我说:”陆老师,网上经常相遇,但生活中,是第一次见到你!“
从交谈中,得知,她们想建立村史馆,以图片、图画、文字等形式展示浜镇的历史风貌,搞好乡土文化的传承。来沪亲自向我打个招呼,想利用我文章的资料,编写讲稿。并希望我再转送一些相关资料给她们,现在属于收集资料阶段。
我说,我文章都是公开的,你们选择合适的尽管用。别人用我文章,也是宣传浜镇,我都不计较。何况家乡使用啊,我高兴都来不及啊!
陈书记告诉我,向建设镇领导汇报这个打算时,领导表示赞同。
陈书记高兴地说:”领导的支持,我们干起来的劲头更大!如果,领导不点头,我们干起来,也会‘心底打鼓’啊!“
我说:”是,现在的镇领导的领导思维,也很宽广!“
陈书记说:”像浜镇的店家分布不知是否有?不知道是否有照片?再现浜镇的历史风貌,村史馆应该有这些内容。“
我说:”前些时间,施勋先生想绘画浜镇历史地图,我与施玉龙、黄惠贤、吴祖涛,四个人回想了一些资料,供施勋先生参考。施勋又找了龚鑫康和龚应琦等先生,制作成草图。因时间久远和记忆的偏差,目前没有定稿。以后成稿后,是一个很好的资料。“
陈书记听到施勋的名字,她拿出了一张施勋的烙铁画室的名片给我看,我说可能是同一人。
当我介绍”心语作者群“时,曹委员,打开手机给我看陆安心介绍浜镇的视频(见下图)。她们还要收集”心语作者群“内相关浜镇的文章。讲起群主陆安心,她们问起了陆安心,我作了简单的介绍,说这个人,了不起,以后慢慢细谈。
陈书记对此很感兴趣,她说:”以前有位游客,找不到龚秋雅旧居,就到浜东村村委会来问,但有的同志答不上。由此可见,补乡土文化知识课的急切性和重要性了!“
我说:”高凉棚那边没见到挂不可移动文物的牌。“
弟弟说:”与龚秋雅旧居一起挂牌的,后来不知谁,也不知何因把高凉棚那块牌拆了!“还说:“前几年龚锲夫90岁的孙女来浜镇探望高凉棚,她说,她在这里生活到9岁,因当年遇到强盗抢,为安全,便搬到了城桥镇。”
一席交谈,感受年轻村干部的工作思维,早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上级布置的工作上,而是根据自身的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浜东村计划建造村史馆,就是一列。
在经济发达地区,村史馆当作乡村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以此收藏和展示本村的先祖们在发展乡土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她便成为担当文化代际传承的驿站。村史馆展示宣传本村的古建筑、古树等史料,以实物展示地区的发展轨迹和了解村史。村史馆展示新风良俗,造就和谐村风。农家乐发达的地区,重视兴建村史馆,以此增加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发展了地方经济。那些地区的村史馆,较普遍。
建造村史馆,是一个非常复杂、细微和繁重的工作,政策性又很强,投资也很大,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村使馆建成后,切不可期望来参观的人很多,除非客源多的旅游景点外,平时参观人数非常有限。本村本乡的村民,因熟悉本村的事,所以来一两次,就算很多的了!喜爱”打麻将“,不爱参观村使馆,是很普遍的现象!为弥补这个”冷落“,房子多的村使馆,其中还办老年大学、村民兴趣班等等。这个又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很大的管理成本。获得上级的支持和经济的支撑,也是十分关键!
目前建造浜东村的村史馆,虽然只是个打算,后面的工作难度还很多,但这个思路值得点赞!
下图:我与崇明来的三位贵宾合影。
后一篇:悼念凌玉海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