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不是不要老师讲
(2010-10-29 10:44:42)
标签:
高效课堂教育杂谈 |
“高效课堂”不是不要老师讲
——— 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二)
余蕾
“高效课堂”是最没有争议的教育口号,追求课堂的“高效”,天经地义。于是,迅速形成了实施“高效课堂”的热潮,自然也相继总结出了许多“高效课堂”的经验。
表象的“经验”往往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使我们迅速感受到课堂的“巨变”,似乎“高效”果真如约而至。例如教学内容化为若干习题,名为“学案”以体现自学的“高效”;课桌凳的摆放起了变化,体现“兵教兵”的需要,以保证讨论的“高效”。而最可量化,也是最有震撼力的经验是,限制老师的开口时间,限制最厉害的是一节课的讲不得超过4分钟。于是谈“讲”色变,这就未免远离“高效课堂”的本意了。
我一直主 张老师少讲。那种照本宣科的讲,繁杂琐细的讲,单调重复的讲,宣布答案的讲,枯燥乏味而不能使人得到真情感染的讲,“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的讲,应该坚决摒弃。我曾写过一篇谈语文老师要学点“留白”艺术的文章,我以为,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整体地感其美,品其情,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解剖”似的细讲都无法传递作品的神韵。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一点“留白”的艺术,少讲一点,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提倡少讲,是因为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存在喋喋不休的不正讲风,但也不要谈“讲”色变,该讲也不讲了,世上还没有不开口的老师。我提倡师生“同讲”,让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能讲、善讲,讲出个性、讲出自信、讲出智慧、讲出灵性。讲得“玲玲如振玉”,讲得“累累如贯珠”。讲则让学生动容,讲则令学生陶醉。为师者,岂有不讲的道理。
课堂上,老师一个随意的提问,一个随意的插话,一个随意的解释,一个随意的比方,一个随意的调侃,一个随意的发挥,一个随意的引据,往往能在不经意中收到画龙点睛之妙。这样的讲,弃之则实在可惜。老师是最频繁、最直接用语言交流的职业。老师的学识功底自然是首位的,但课堂语言也不可小觑。老师的语言,无疑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和招牌,“一口话”似乎是专门用来评价老师教学功底的一个标准。每当我走进课堂,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师的语言,不同老师的语言让我时而舒心,时而激动,时而紧张,时而惋惜;时而听得入神,时而听得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