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的只言片语
(2010-10-11 09:48:17)
标签:
教育高效 |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关于“高效课堂”的只言片语
愚者姑妄言之,智者姑妄听之。
● “高效课堂”是一句口号还是一个课题,姑且不论,它的提出,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福音,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便进入了完美理想的境界。
● “高效课堂”不是什么新概念,其说法早已有之,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过对课堂“高效”的研究和实践,今天作为一个抢眼的专用名词被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出,我想,课堂的“低效”一定是相当严重了。我们天天在“低效”的课堂上习惯地劳作,如果不正视这一“低效”的现实,不找出造成“低效”的本质原因,“高效”对于我们,恐怕不过是雾中之花。
●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早就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低效”说过:“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 谁都知道课堂的“少慢差费”,也都知道自己还在重复着“低效”的劳作,但谁也难以摆脱,也不愿摆脱,是明白人在做不明白的事。前不久在与一位老师谈到别一话题时,他打了一个比方,我觉得移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医生能看到病因,也会开处方,但不幸的是他自己病了。”话外之音自然无须道明。
●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吧,语文老师谁不知道书是“读”出来的?但事实上“读书”变作了“讲书”,我们“好心”地占有和剥夺了学生许多“读”的机会。例如读古文,一开读就必须听讲“之乎者也”的各种用法,词法句法学上的各种概念。文章没有读几篇,句子没有读顺口,老师讲的概念必记一大堆。以有限的古文阅读量,去一一印证浩繁求全的古汉语术语概念,把大量时间用在与术语对照,与概念对号上。“高效”从何而来?
● 围绕“高效课堂”的研究曾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课题,“茶馆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单元教学”、“点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它们都在一定时空内闪现过异样的光彩,但似乎都昙花一现了。我看,今天研究“高效课堂”,应该有一种精神,我于是想到了温总理说的八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 我曾提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三条标准:一看老师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看学生的主动性是否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三看教学任务是否圆满完成。自然,有了前两条,第三条也就有了保证。这三条标准是我在点评省优质课时提出的,据此评课,优劣分明。我想,这或许应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 “高效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看来功不在“讲”而在“习”,古人早已注意到“习”的重要。现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有据可考的,绝非与祖训相悖。我们看旧时的课堂,先生点讲之后,便是学生的书声琅琅。孔子坐杏坛,也没有滔滔不绝,弟子们倒是忙的不亦乐乎,读《论语》可见一斑。学生能力的高低,不是由老师讲的多寡决定的,也不是以记住了多少给与的标准结论所能衡量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习”的习惯,“习”的方式,“习”的水平。
● 学生自学绝对是“高效课堂”的第一道风景,教法为学法服务,学法不断地挑战着教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研究教法而鲜于研究学法,当是课堂教学的一大缺憾。学案的出台的确值得肯定, 教有教案,学有学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不离教,教不离学。教案的设计是一种“单相思”,不管对象喜不喜欢,我是主动的,而学案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投其所好”地精心制定。学案不应是简单的练习册的翻版,一份好的学案,应能反映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获取知识的手段和结果,练习的层次和效度。
● “高效课堂”是老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的自学不同于课余的自学,不是各自为政,不是“我行我素”,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高效”的保证。这就是当初上海教育人在“茶馆式”前加上“有组织的”四个字的原因。老师不是课堂的主宰人,须“导引”而绝非“包办”;又不是课堂上静坐的看客,虽“无声”而胜于“有声”。自学内容,自学形式,自学进度,自学的各个环节,老师应该成竹在胸,统筹设计,科学驾驭。
● “高效课堂”不是不要老师讲。世上还没有不开口的老师,提倡少讲,是因为我们的课堂确实存在喋喋不休的不正讲风,那种照本宣科的讲,繁杂琐细的讲,单调重复的讲,宣布答案的讲,枯燥乏味而不能使人得到真情感染的讲,应该坚决摒弃。但也不要谈“讲”色变,该讲也不讲了。我提倡师生“同讲”,让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能讲、善讲,讲出个性、讲出自信、讲出智慧、讲出灵性。课堂上,老师一个随意的提问,一个随意的插话,一个随意的解释,一个随意的比方,一个随意的调侃,一个随意的发挥,一个随意的引据,往往能在不经意中收到画龙点睛之妙。这样的讲,弃之则可惜了。
● “高效课堂”的设计者只能是老师。就像体育教练,他对运动员每天训练的内容、强度、时间、方式,乃至运动员的饮食起居,都要有科学的调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智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高招,自然会演绎出不同的千变万化的课堂。不要以为有了一个统一的“模式”,就彼此彼此,所有课堂就都“高效”了。只有高品质的老师,才可能营造出高品质的“高效课堂”。因此,提升老师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在营造“高效课堂”中尤其重要。
● “高效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所有学生“齐步走”是理想的追求,我们更应该研究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每堂课都能“向前走”。我们要“让每一个座位都充满阳光”。
● “高效课堂”是最没有争议的教育口号,追求课堂的“高效”,天经地义。它也是人人都可以实验的课题,哪怕我们只是把老师浪费的时间多一点让给学生自学,也是在向“高效”迈步。所谓“师勤而功半”,“师逸而攻倍”。(这是《学记》里的话)
● ……对“高效课堂”我只能道出这些只言片语,若要道出个一二三,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1、核心是学生的自学。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2、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记,“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
3、并非排除“讲”,但要研究讲什么和怎样讲,以及讲的技巧和艺术。
4、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少、慢、差、费;有利于杜绝资料的泛滥。
5、原则适用于各个学科,各个学科的具体操作必须具有学科特点。
6、对教学内容和进度有统一要求,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个人风格和个性的展现。
7、“学案”的编写必须准确把握课标的精神,周密落实教材的要求,吸取众人的智慧,充分讨论,择优编写,不断完善,切忌拼凑。
8、要力争每节课不留遗憾,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9、是务实,不是冲动;是科学,不是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