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高中课改还有多远
(2009-09-01 14:27:50)
标签:
课改语文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我们离高中课改还有多远
从时间上看,今年秋季我省高中就要全部进入课改,似乎已经不远。但从空间上看,我们似乎还停留在原地,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和习惯,在小心翼翼地审视着课改。
我们都在说,课改使所有学校都站在了同一新的起跑线上,对我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但从我收集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看,新课改虽然在口头造势,却并未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我们似乎谈论得多,思考得少;顾虑得多,规划得少;观望得多,行动得少。我们甚至还在用假想的“不变”的高考模式进行判断,以把握新课改的行动“分寸”,从而制定出可进可退,可放可收的“课改”策略。如此,我们定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传统不变的课堂教学格局下,偶与课改“暗送秋波”,用新的概念术语,去装饰几无改变的原来的教学,去书写几篇“门面”文章。其实,在并未课改的现状中,我们不是早已经“总结”出了太多的“课改”经验吗?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拿到书本后,往往只是简单地看看增删了几篇课文,而对教材的编排体例,训练内容的表述,尤其是教材对课标精神的解读,却鲜有研究。
例如课标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仅凭教材上有限的几篇诗歌散文,即使老师把“自我”的审美结论向学生灌输得非常完美,学生能建立起“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吗?不去规划学生进行大量课外的自我赏析实践,又怎能做到举一反三呢?三年后的高考,还可能仅仅是几个诗句写上句填下句的 “小儿科”似的机械考试吗?
又如所谓语文知识,我们一直沿袭的是大学语言专业的教学体系(其做法甚至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多年的习惯,极有可能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须知课标在“必修”和“选修”中对语文知识是有轻重不同的表述的。“选修”的表述是“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必修”则只要求“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落实则在“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上。二者教学的度,应该如何把握?
课标对语文资源的开发尤其重视,所谓语文资源,绝非每学期教科书上的那几篇课文。湖北省在“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我们对课外的语文资源认识到位了吗?我们规划了吗?
如果我们不是在思考、规划我们的教学如何紧跟课改的要求,而是在还没有行动时就在构筑“回归”的退路,那么,这种看似轰轰烈烈的课改,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