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一次会上,听了几位年轻老师的课,我在评课时,赠送了他们八个字:“目中有人”、“目中无人”。
登上讲台,你就要面对几十名学生,你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都会感染和刺激他们的思维,甚至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当我们在享受这种偶像般的待遇时,我们是否进行过反思:我们的眼中有学生吗?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查阅资料,密密细细地写出教案,课堂上罗列出一二三四,把知识讲得可谓滴水不漏,学生却并不领情,因为这些老师只重视了讲的严谨,忽视了学的规律,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说学生是“上帝”其实也并不过分。课堂上,老师是不应该置“上帝”于不顾的。所以老师应该做到“目中有人”。
如果说“目中有人”说的是教学责任和态度,那么,“目中无人”则说的是教学风格和品质了。站在讲台上,你就应是真理的引领者,知识的解惑人。你的导引,你的讲授,你的演示,不能迟疑拘谨,必须流畅自如,出神入化,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目中无人”是一种修养,“目中无人”是自信的表现,它的前提是教师业务功底的厚实,教学基本功的扎实。我认为老师必须博如杂家,深如学问家,比如语 文老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老师,开卷能读,提笔能写,语必动情,文必动心,旁征博引,驰骋古今。这样,你在课堂上就会因胸有成竹而表现得从容自如,左右逢源,不至于因知识匮乏而显得压抑拘谨,举步维艰。我曾说过:“如果讲教材上的《论语》十则,你却没有读过第十一则;如果讲教材上的‘鲁提辖’、‘王熙凤’,你却并不了解《水浒》、《红楼梦》;如果讲鲁迅的杂文笔法,你读鲁迅杂文却还没有超过五篇;如果讲《苏州园林》,你却缺乏一定的艺术构图的欣赏眼光;如果讲《兰亭集序》,你却对书法的气韵知之甚少;如果指导写作,你却一年难写两篇文章……我想,你的课也只能是照本宣科,只能停留在一个浅薄的层次之上。”这样上课,自然难以陶醉于“目中无人”的境界之中。你自己都还没有陶醉,又如何陶醉你的学生?
我很欣赏乐队的指挥家,在他那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中,美妙的旋律,通过他手中的一根小小的指挥棒徐徐流出,时而欢快,时而悠扬;时而轻松,时而激越。指挥家陶醉着,微闭着双眼,然而,演奏者奏响的每一个音符,或快或慢,或强或弱,又都随着指挥家眼神的变化而有序地跳出。指挥家把“目中有人”和“目中无人”八个字解读得何等和谐而完美。
“目中有人”和“目中无人”,一字之差,字面意虽然相反,但对教者而言,皆不可或缺。使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那该是何等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