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语文ABC |
我所敬佩的秭归的何启贤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天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几天,我把读他留下的文章当着对他的怀念。记得在“课内外衔接”实验刚启动时,何老明确表示“按兵不动”,他是有思想的人,他冷静地思索了将近一年,接下来便写了一系列颇有深度的文章,帮我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课内外衔接”进行论证,并在秭归开展高、初、小“一条龙”实验。刘国正先生和人教社的专家在考察了秭归的实验后,对他给予高度评价。苏立康先生点名请他撰写论文,收入她主编的语文教学论文集.《把师生拉出“苦海”,让教学进入“化境”》是他为实验课题写的第一篇文章,今天,重读何老师所写的这些文章,我感
把师生拉出“苦海”,让教学进入“化境”
何启贤
(特级教师家园:http://blog.cersp.com/20000/921151.aspx)
一、继往开来的教改实验
宜昌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立志冲破应试教育的“旧框框”,挣脱传统的学院模式的桎梏,冲出一条“深化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的素质教育之路。
从1993年秋季开始,余蕾明确提出了“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研究课题,并精心组织了实验。使沉寂多年的宜昌市语文教育园地出现了艳阳泻彩、丽色烘花的勃勃生机,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得到了刘国正先生的首肯。
“衔接”实验一开始,余蕾就郑重宣布了他的“三新”构想,即“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为了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读写听说思能力的提高上,把功夫下在自身人文素养的发展上,也为了推动“衔接”实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余蕾大胆提出了“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动用”的考试命题思路。这一思路体现着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考查意识:学生在语文课文中读了、写了、听了、说了这一句这一段,要考查学生会读、会写、会听、会说另一句另一段。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命题尽量与课文脱勾,不考课文内容,而是以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考查点,命题取材向课外延伸,绝不纠缠名词术语,免去许多脱离实际运用的机械操作、拆零件似的繁琐分析,重在考查在社会生活中、在具体交际中驾驭语言的能力。
余蕾认为,考试并非与素质教育绝对地不相容。在考试不得不作为可行的选拔手段的情况下,考试命题就承担着选拔和导向的双重责任。如果考试命题是科学的、规范的,是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并能体现考试加速学生社会化的功能,那么,它就切近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规律,就会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因此,1996年、1997年余蕾在他的权力范围内进行了考试命题的改革,使宜昌市的师生们们感觉到:过去那种猜题押宝式的模拟考试完全没用!只要平时按“衔接”实验的要求教和学,考前根本不需要再搞什么“备考复习”“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了:以考试命题改革为催化剂的继往开来的“衔接”实验,已把师生从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拉了出来,而使他们扑进学语文、用语文的生活海洋中去尽情遨游,奋力弄潮!
二、“开源”“导流”的系统工程
余蕾认为,我们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把研究的眼光集中在一篇课文的理解、一节课的安排、一个环节的的处理、一道练习题的设计这些属于方法和技巧的细节、末节上,而忘记了语文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忘记了语文学习是各科学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认识过程。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绝不是只抓某一方法、只持某一“绝招”就能大功告成的。
教育专家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现象和行为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行为都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中去。因而,各种社会生活能力都包含着和体现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服务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因此,余蕾的‘衔接“实验的第一个方案就提出”教学要有新格局“,要”实施一种素质型、整体性、开放式的能力训练“,”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堂以外的语文生活实践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的结合”要“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狭的笼’步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在练就终生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进行“衔接”实验,必须对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内容和语文学习的主体重新认识。余蕾反复强调,我们进行这一实验,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根据余蕾的要求,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都制定了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方案,例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红渔坪中学,是一所建在穷山沟里的中学,1993年10月,该校一年级两个班开始了“衔接”实验,创立了“课内学成、课外练成、社会养成”的训练结构。该校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仍挤出钱来建起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苦竹之音”广播室,为班上安装了闭路电视,班班开设收视课,班班办黑板报,人人办手抄报,学校组建了苦竹文学社,办起了《苦竹》文学社社刊。实验班则根据大纲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十种习惯,还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周内做好十件事。如: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天做一张读书卡片,一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一周写一篇收视笔记,一周背诵一篇或一段课文,一周练钢笔字或毛笔字一至三篇,一周办一期手抄报,一周参加一次语文小组活动一周学写一种农村应用文,一周为他人和集体做一件好事。他们的实验班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作文擂台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汇报会,演课本剧以及每学期举办历时一周的校园“文化节”等等。为了提高各种语文活动的效益,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他们制定了《“衔接”系列能力训练表》《语文活动记载卡》《“文化节”成绩统计表》……实验班的老师,还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对联、谜语,让学生假期参加红、白喜事时注意观察民风民情,节假日考察河流、溶洞、山寨,帮助学生在社会初中中锻练语文能力,树立起“处处留心学语文”的意识。
三、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
1996年10月23日,《宜昌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衔接”实验的成果:“宜昌市今年中考语文成绩前十名‘尖子生’均为此项课题实验学校考生”、“语文教学出现了‘四多一减一升’:看报纸的多,看课外书的多,看电视的多,语文活动多;学生作业减少三四成,而语文教学质量明显上升”,这一实验“对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明显效果。”
上面提到的红渔坪中学,一个开展了“衔接”实验的教学班的47名学生。刚进初中时,有38名学生认为作文难有18名学生口齿不清,一说话就脸红。经过不到三年的训练,全班学生作文达到了合格水平,其中有15名学生的习作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等各级各类报刊,44名学生能说普通话,且表达流利清楚。
湖北省重点高中——宜昌市一中执教高一语文的副校长陶三发向余蕾介绍,他教的一个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强,进高中才一个月,其中有二十多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达到高考一类卷的水平,思路活,语言表达好,几乎不用修改。
……
我们再没有理由否认这样的事实:“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对这一实验,刘国正先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他说:“我欣喜这星星之火,希望努力搞下去,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出点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