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能走进心灵的桃花源

(2007-09-14 08:48:28)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语文ABC
 

 

请读读这篇教学后记。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学生作何评价?他们是否离开了“文本”?他们是否打乱了我们原定的教学计划?出现这种没有预设的场面,老师为何不断然打住?为什么不利用这段争论的时间去反复练习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我自己的提问自己也回答不出,读了教了不知多少遍的经典课文,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议论,好像很少有人关注文中的“渔人”。所以,此刻至少我还没有理由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这些学生是在信口开河。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对“渔人”的讨论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心灵的桃花源”的提出无疑提升了文章的主题。作为教材的一名编委,我不得不关注这些小读者对这篇经典课文的独特见解。

—— 余蕾

 

谁能走进心灵的桃花源

 

  覃卫东

 

  前几天,我引导学生品读《桃花源记》时,渔人的角色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当时一学生气愤的说道:“渔人太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纷纷指责渔人的品行。

我借机启发道:“渔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热烈讨论,纷纷发言:

“他前后言行不一致,是一个出尔反尔的人!”

“他违背自己的诺言,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他为了寻求县官的赏赐,而不惜破坏桃源人宁静的生活,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他为了能再次进入桃源而出洞时处处志之,是一个狡猾阴险的人!”

学生的回答准确无误,但若停留在此,却不能让我满意。

我继续启发道:“是的,渔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渔人这个角色呢?他先前能走进桃花源,为什么后来顺着记号就进不了桃花源了呢?”

一学生答道:“作者通过桃花源的神秘出现和神秘消失,目的就是给桃花源披上一层神秘色彩,达到亦真亦幻、扑朔迷离、神秘虚幻的艺术效果。”

另一学生抢答道:“我认为作者的目的不仅在此,他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你们看,渔人之所以能进入桃花源,是因为他当初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没有任何邪恶目的,心灵纯洁。而后来之所以不能再次进入桃花源,是因为他心灵变得肮脏,灵魂变得污浊,品行变得卑鄙!陶渊明是想告诉人们:只有思想纯净的人,才能走进心灵的桃花源!”

精彩!实在是精彩!我看过许多教参,也读过许多关于《桃花源记》的赏析文字,都没有今天学生课堂上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我继续发挥道:“大多数读者只能领悟到‘桃花源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这一浅而又俗的层面上,没想到我们能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试想,作者看不惯官场腐败污浊,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野,怡情田园,不仅是作者对现实社会失望之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更是作者对俗世灵魂失望之后对理想心灵的追求!”

学生全体兴奋,显然为他们读懂了陶渊明而陶醉了。我抓住契机再掀波澜,“可是,文章最后还有一个疑点,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

学生反应很快,有几个学生同时发问:“如果说心灵污浊的人走不进心灵的桃花源,那么品行高尚的刘子骥为什么也走不进桃花源呢?”

“对!为什么刘子骥也走不进桃花源呢?难道他心灵不纯净吗?”很多学生显然都发现了这一问题。

于是课堂再次爆发出思维的火花。有同学说“刘子骥‘欣然规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所以他进不了桃花源。”有同学说“渔人已经欺骗了桃源人,外人若能再次进入桃花源,渔人的阴谋岂不得逞了吗?更何况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社会和心灵的象征,作者高洁的灵魂是不会让俗世来玷污的。”

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我总结道:“是的,陶渊明厌恶的就是俗世的污浊和卑鄙,追求的就是心灵的圣洁与纯净,无论是谁,作者都不会让他再次走进桃花源的,否则就是对桃源人美好心灵的玷污!”

 

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悟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切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云亦云,必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哪怕是一篇教过多遍的课文,每次读它,都应该有新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写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