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治校,格正品高

(2007-03-13 10:23:31)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论语》治校,格正品高

    提起国学经典,大都首推《论语》。一部《论语》,凡二十篇,近五百章,内容博大精深,行文张弛有度,语言典雅流畅,意蕴深刻含蓄。治国、治家、养德、修身之道,无所不包。大到为政、兴邦、举教,小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处事择友、兴趣爱好,无不授之以法。《论语》在两千多年前所极力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对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们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绝不是夸张之论。我们今天的各项治国之策略,民风民情之规约,若要寻根,非考《论语》莫属。

    通过系统地研读《论语》,我初步形成了一个既古典而又现实的观点《论语》治校。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我感到,我们的学校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都显得浮躁不安,我们常常自乱了方寸,没有了主见,今天效东家之“法”,明天取西家之“经”。应时的口号天天在变,却不知学校教育的根在何处,源在何方。于是,学校没有了灵魂,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一所学校,缺少了自己的文化形象,何来品质?何来品位?金东方学校追求优秀的办学品质和品位,《校长寄语》指明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对学生的“情商”、“智商”作出了规划。两年多来,我们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形象。于是,寻求格正品高的治校良策,是金东方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个治校之策,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社会的认同,符合教育的规律,既能治表又能治本,既能举纲又能张目,既有格调又有品位;它不能粗糙,不能浅薄,不能无根,不能无序,不能应景,不能不是经典。如此,舍《论语》而孰取?我们何不响亮地提出:《论语》治校。今天,人们都在规划校园文化,但大都重形而鲜于务实,很少有人认识校园文化的实质《论语》治校,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校园文化吗?我们要让《论语》治校成为金东方的办学特色。

   《论语》治校,就应该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由于采用的是语录体形式,所以处处是经典的格言警句。因为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所以行文格式今人不太习惯,不过对照注释并不难理解。但“晓文义”远远不够,必须“深求玩味”,才“觉意味深长”。我在通读《论语》的基础上,“深求玩味”,对近五百章一一试作点评(不是做字面解释和翻译),力求读其文,懂其意。对其中在今天看来带消极色彩的文句,也尽量站在当时的立场,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用现在的思维方式做积极的理解。个别地方,亦取批判态度。终因《论语》是古典精华,圣人之语,奥妙无穷,前人尚且见解不一,我辈更难究其深意,还待继续探究。

    由于原文加上我的评点有五万字左右,只好在今后以另外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这里仅摘录我的一小部分点评语为例,从中可以看到《论语》所包含的内容之广,亦可证实《论语》治校之并非妄言。

 

附:《论语》点评语(例)

不懈学习,真诚交友,襟怀宽广,乃君子的三大境界。

重举止、坚学识、慎交友、勇改过,既忠且信,是君子的完美品德。

以和为贵是处事准则;不搞无原则的调和,同样是处事的原则。

不贪图享受,敏事慎言,严于律己,为人之正道。

学会了解别人,不苛求别人了解自己;其实了解了别人,别人也会了解自己。

学习要善于思考,提出疑问,否则,学了,也难增长智慧。

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你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

与人和谐相处,而不结党营私,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庄重谦和,孝顺慈祥,选能善教,为政者当铭刻在心。

社会总是在继承、沿袭、变通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的,这是规律。

遇事礼让谦恭,不做无原则之争,是君子的美德。

学识渊博的人,尚且“每事问”,何况常人乎。

乐舞艺术,当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所谓“尽善”、“尽美”。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住环境不可不选择。(于是便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富贵,享用才得心安,否则,贫贱亦难以摆脱,而且将留骂名于世。

胸怀国家和社会大事与计较个人私欲和小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修身自立,自强不息,名利地位也会随之而来。

重义轻利者,君子也;重利轻义者,小人也。

记住父母的年纪,为他们的长寿祝福,为他们的衰老忧心。

随时约束自己,就会少犯过失。

以德服人,而不是以言辞服人;好的德行永远比夸夸其谈重要。

不希望别人以其意愿强加于己,也不想以一己之意强加于人,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知识在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不及时实践,新的知识又会出现,便会被动。

办事应该果断而不烦琐拖拉,但过于草率也不妥。

好学上进者有修养,从不迁怒于别人,也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选拔人才,重的是德高品端,有真才实学,不是看其出身。

办事果断,通达事理,才华出众,都是为政者应具备的条件。

要做品格高尚优秀的人,不做品格低下平庸的人。

质朴和文采(内容和形式)必须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之所为。

做任何事必须乐于为之,没有兴趣,事难有成。

根据人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所谓“因材施教”。

规矩是不容改变的,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孔子以“觚”喻“礼”)

立德、重学、讲义、改过,修身之“四宝”。

即使闲居家中,也应该衣冠整洁,举止斯文。

诲人须用“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认识,今天我们却还未能理解啊。)

美妙的音乐能给人以精神陶冶,把人带到忘我的境界。

甘于清贫,粗茶淡饭足矣;不义的富贵,不过“浮云”而已,不予取之。

吟诗、读书、行礼,都要用官话(“雅言”)。(看来,最早推广普通话的当属孔子了。)

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鬼。(这对今天的人仍有现实意义,看看我们的媒体便知。)

以无作有,以虚当实,以贫充富,非君子所为。

一个人有了进步,就应该肯定,评价一个人要用发展的眼光。

与书本知识相比,实际能力更为重要,多多实践,才能有收获。

温和而不失严厉,威严而不致暴躁,谦恭而不乏宁静,实在是做人难把握的分寸啊。

爱护自己的身体,小心谨慎,以免受到伤害。(《诗经》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在也常被借用,表示胆战心惊。)

远乎粗暴,近乎诚信,言辞谨慎,不违背真理。(曾子临死前的忠告,充满善意。)

人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虚心求教,永不满足;有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要学会忍让。我们能做到吗?

坚守治国之道,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强则民富,国贫则民穷;国盛则民荣,国辱则民耻。

优美的音乐旋律,从序曲到终曲都能令人陶醉。(高雅情趣,陶冶身心。)

凭空猜疑、全盘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人人应绝此四弊。

对任何问题,多角度思考,正反论证(叩其两端而竭),你就会有所收获。

礼貌待人,尤其对不幸者(齐衰者)和弱者(瞽者)更要以礼相待。

若是块好材料(美玉),就应体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不要埋没了人才。

时间一去不复返,须珍惜啊。

劝诫之语,要引以为鉴;赞美之语,要谨慎鉴别。

人要经得住考验,只有在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能接受严寒考验的啊。

不同场合,不同的礼仪,言谈举止力求做到不失分寸。

出使诸侯国,要注意自己的举止神态,在不同场合,做到不卑不亢,不失国格。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着装应有讲究;色泽、质地、剪裁必须得体。

饮食不一定要精细,但不能吃腐败变质的,过时不新鲜的;不可酗酒;吃饭时不可说话,这些好的饮食习惯,至今有益。

坐车要有坐车的规矩,不东张西望,不高声言谈,不指指点点。

过分与不足,同样不好,“过犹不及”确实是至理名言。

对不同的人,教育方法有所不同,胆小者,鼓励他勇敢,胆大者,告诫他约束。

再好的内容,也须有好的形式表现出来,表、里当求一致。

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社会实践,那么,书读得再多,又有何用?

善待身边的人,远处的人必然愿意汇集到你的身边。

判断褒与贬的标准是,褒者与贬者是善意还是恶意;皆说好与皆说不好都不足以做判断标准。

国家的公文,要经过初稿、讨论、修改、文句润色几个环节,行文可谓慎重。

该说则说,该乐则乐,该得(合乎礼仪要求)则得,一切均有度。

不要无根据地猜测别人,要善于事先发现(“先觉”),做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责己严,责人宽,就会少许多怨恨。

对喜欢的人,不因他的一句话就轻易举荐他;对不喜欢的人,也不要轻易否定他的意见。

交友的标准: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友;不与走邪道、骗子、花言巧语者交友。

快乐的标准:以礼乐修身、夸人之长、广交贤友为乐;以骄纵、游手好闲、大吃大喝为耻。

与人交谈的三种过失:不该说时抢着说,该说时瞒着不说,不看对方的表情,只顾自己由着性子说。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贪得无厌。

君子三畏:敬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圣人。(如果理解为尊重自然,尊重人才,尊重德高望重的人,似乎也不会有违夫子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