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我曾写过一篇杂文,叫做《从诸葛亮的胡子说起》,此文获得湖北省杂文竞赛一等奖。今天无意中翻了出来,不免又自我欣赏了一回,仿佛还能看出新意来,——自己写的东西再“水”,总是自我欣赏的。
杂文写于湖北拍摄的《诸葛亮》播出之后。当时人们突然看到茅庐之中的卧 龙先生没有胡子,是一个小青年,小青年居然能未出茅庐而规划出三分天下的格局,而且还引得高贵的刘皇叔屈驾三访。于是有人想起了舞台上那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有胡子的诸葛亮,以为电视剧应该给诸葛先生来点胡子,不然难显出这位高人的足智多谋。君不见舞台上的诸葛亮,抖着胡须,摇着羽扇,踱着方步,慢条斯理,那才叫老成有谋。一时间,便有人在各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对这一人物造型的不满。本来茅庐中的卧龙先生就是一个小青年,为什么非得在他胸前飘一把长长的胡须?由于当时我的年纪也不太老,便写了为没有胡子的诸葛亮叫好的杂文《从诸葛亮的胡子说起》,不料正合了当时提倡老中青结合的大背景,于是捧得了一等奖。
孔子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于是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自然并非诸葛亮,他们还在为他们的满腹填充着经纶,但他们在学习中闪现出的奇特而智慧的火花,他们对事物多角度的独特感受,常常会让我们这些有胡之人为之震惊。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潜力,不要因为他们年纪小不成熟而忽视了他们的才智,不要让他们富有灵气的闪光稍现即逝。有一年中考,宜昌市出了一道题,要求考生读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为托尔斯泰的墓地写一则留言(此题3分),有位考生只写了两个字:“静!敬!”这个答案大出阅卷老师所料。这极简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请保持这里的宁静吧,伟人需要安息,他生前太劳累了;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而来,带着更崇高的敬意离去。”这不是对文章最好的解读么?如果这名考生是位有胡子的名家,我们一定会拍案叫绝:两个字胜过洋洋数言。
低估学生便满足于“灌”,相信学生便善于“启”。我对“老师一桶水给学生一瓢水”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如果仅指老师要博学多才,又另当别论)。如果此说成立,那学生充其量只是接受那小小“一瓢水”的容器,他还会有什么长进。我们很少知道诸葛亮当年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情景,但我相信水镜先生一定是位善于启发的好老师。古书记载诸葛亮志向远大,读书时往往“观其大略”,总要潜心钻研。有人以为他“观其大略”是不认真读书,其实不然,不认真何能“潜心钻研”?我看,诸葛亮是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水镜先生在教学中也一定是不满足于“灌”而更重于“启”的(他还有一位高足徐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
金东方的石校长在给同学们的新学年致词中说道:“你的未来、你的梦想、你的贡献正是孕育在这宝贵的中学时代。”此话说得非常中肯,不然中学时代怎么会是人生的花季呢?。诸葛亮“已知天定三分鼎”不过20多岁,我想,再往回推几年,大概与我们这些中学生的年纪应该相当,所以,切不可轻慢了我们的作用,更不可小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丈夫未可轻年少”啊。说不定我们正在做着水镜先生的工作呢。
想当初,如果有胡子的刘皇叔,听了比自己小20来岁的无胡子的诸葛亮的天下三分的宏论,嗤之以鼻:“嘴上无毛,一派胡言”,那么,三国也就失去了一位伟大奇才,《隆中对》也就难被后人誉为盖世经典,自然,《三国演义》也就没有了精彩,或许根本就不可能问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