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听课随感
一是活跃型。这类课上得潇洒,从容不迫,能左右逢源。教师的语言有感染力,课堂节奏感强,学生情绪调动较好,课堂人气旺,大有一呼百应之势。
二是严谨型。这类课结构有致,线条分明,板块明晰,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师追求语言准确,一板一眼,课堂显得严肃而庄重。
三是拘谨型。这类课上得谨慎,教师顾虑有余,学生亦步亦趋。
以上三类,各有特点,其教学效果要作具体分析。
活跃类型的课,老师放得开,学生学得主动,是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所欢迎的课型。这类课要求老师必须熟练地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胸有全局。这样的课犹如一篇散文,须做到形散神不散;又如泼墨写意画,笔未到而意已到。这类课须注意的是,切不可“飘”,不可随意,避免游离文本,旁生枝节。教学点的落实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老师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严谨类型的课,有较强的探究性,学生的思维能得到较好的训练,尤其对高年段的学生较多采用。这类课要求老师自身对教材有较强的钻研,有缜密的思考。这样的课犹如一篇议论文,论证须准确而严密;又如工笔花鸟画,笔笔细致入微。这类课须注意的是,避免学究味,不能过于琐细,要化抽象为具体,要适时调控课堂气氛,亦庄亦谐,严谨而不使人觉得沉闷。
活跃和严谨,二者绝非互相排斥的。一般来说,前者多用于文科,后者多用于理科,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使用,可以使课堂富于节奏变化。鲁迅的治学是极其严谨的,但他讲课往往能深入浅出(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介绍过),大家不妨学学《百家讲坛》的几位老师的授课风格。我觉得我们的课,要上得活而不乱,谨而不死,活跃之中不失严谨,严谨之中不乏活跃。
至于拘谨类型的课,我以为值得改进。拘谨者,不自信也,不自信,应与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或对学生不了解有关,也可能与性格有关。这类课,很难把握重点,常常是平铺直叙,处处点到,处处显得单薄,课堂没有起伏,没有抑扬顿挫,自然没有积极的互动,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有不知所云之嫌,一般不受学生欢迎。
教学不是做报告,不是宣读论文,最终是要看学生的落实。落实的途径曲径通幽,不可能一个模式,一条渠道,这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选择最佳的教学形式。钻研课标和教材是首要任务,多听听别人的课也是必要的。听课不仅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可以从别人的遗憾中看出一点道道,以警醒自己,跳出来看看,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啊。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只是我在看热闹中的一点随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