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走向

(2006-09-04 08:55:31)
分类: 语文ABC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走向

 

    案头叠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6年的近百份中考语文试题。走马观花浏览一遍,便可以预知中考语文的大致走向。

    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尽管在题型设计、选文风格、难易程度、制卷样式上还存在着差异,但总体而言,命题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正逐步达成共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补充。

现代文阅读考查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色,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阅读要求,强调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强调了情感的体验评价和语言的揣摩品味。一批充满时代气息、开放灵活、培养能力、拓展视野的选段好题涌现出来。

 

2006年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有下几个显著特点:

 

1、选材优美精炼,风格多样

    长期以来,语文考试死抠课文,视野狭隘。有鉴于此,教育部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从统计情况看,这一观点正在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和接受。所选篇目中,既有精美时文,也有名家名篇;既有写实佳作,也有想象作品;既有片断摘选,也有全文引用;既注意了重点突出,也注意了文体兼顾。命题人员通过认真遴选,仔细斟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考试载体。

 

2、设题“开”而有序,“放”而不乱

阅读试题,许多地方能够因地制宜,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精短时文为题,使阅读成了愉悦的交流,考试成了学习的延伸。这样课内课外衔接,课内“举一”,课外“反三”,既考查了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更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获得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值得一说的是,一些题的设计,内容上既紧扣文本,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能给学生以人文熏陶。几句简短的温馨提示、古墨古香的几幅古画,除了给同学们以人文关怀外,也给同学们带来美的熏陶和文化的感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关注祖国的文化,感受美,感受关爱。

 

3、题型多种多样,可用四个字概括:  “新”、“活”“实”“雅”

笔者分析了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觉得不少试题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考查角度,给人有一种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试题都体现了人文性,试题的设计,能紧跟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使学生在答题时,增长知识,了解社会。

下面几种题型较多地出现在阅读考查中:①仿写,这种题目一般提供示例,要求考生揣摩题意,仿照例句,完成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②鉴赏,《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初中生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因此,许多省市在命题中,设计了一些令人称道的开放鉴赏题,较好地落实了这一要求。③评论,其实这也是一种鉴赏,但这种题目要求更高,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积累,针对题目提出看法或疑问,从中来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这类题目不但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而且还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

 

    4、学科特点得到强化  语文味更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从各地中考试题看,我们的命题人员正在成为这一思想的促进者和传播者。基础部分大多考查语言积累,阅读部分大多考查语言品味,写作部分大多考查语文运用,这样,既真实反映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又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有的地区,分别从“感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赏析”、“迁移运用”等四个层次设题布点。如有的地区“阅读部分”对四个阅读段分别作出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不同要求,均体现了一种溯本求源的课程意识,值得由此及彼,深入探究。

语文阅读题的设计语文味更浓,一些格调高雅,启迪人生的文章本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效性。有些选文还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地域特点,考察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理解,语言表述试题成为重中之重,这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另外设计了比较阅读的题目,这有利于考查学生在比较探究中自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2006年各地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既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运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神奇。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语谜
后一篇:旧文段自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