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开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要求考生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设想自己在拜谒托尔斯泰墓后会写怎样的留言。有名考生写道:“死了就死了,还留什么言,你又不是刘德华。”阅卷老师都甚感惊讶,自然给不了分。这样的答案虽是极个别,但我想到了偶像崇拜。
这位考生崇拜刘德华没有错,不崇拜托翁也不应该受到指责,你的偶像不是我的偶像,你崇拜的不等于我也必须崇拜。我只是想,崇拜而致使被崇拜者变为偶像,是有个较长的认识过程的。那位写“你又不是刘德华”的同学,肯定从未读过托翁的书,自然不知托尔斯泰是何人,你要他怎么崇拜?但我敢担保他至少能哼唱七八首华仔的歌,说不定还能模仿出华仔在《忘情水》中那粤味京腔的颤音来,并且还知道华仔的身高体重有无脚气是否流虚汗……大小媒体天天都在做这种诱人崇拜的引导。最近有媒体披露,一位崇拜刘德华的姑娘,硬让父母倾家中所有,几次赴港,为的是一睹华仔风采。偶像没见着,姑娘却患下了精神疾病……这是另一话题,不说也罢。
我们在为学生崇拜托尔斯泰、鲁迅等文学巨匠方面又做了多少引导呢?我们讲了闰土的麻木,《祝福》的倒叙,“国将不国”中前一个“国”是名词,后一个“国”是动词,就能让学生崇拜
不要只看到时下一些学生竞相崇拜明星偶像,连影视明星的衣食住行,乃至他(她)怕冷还是怕热,吃荤还是吃素,女星的三围有多大,男星用哪只手模牌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其实他们中不少人也崇拜文人名家的。一段时间不是出现了“二余”(余光中、余秋雨)现象吗?语文课本上少有“二余”的作品,但学生要读,于是就读得不忍舍去。听说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就颇受学生的欢迎,这无疑为青少年阅读名家名作,崇拜文学名家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谁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语文教学当然要引导学生崇拜文学名家,但如果只读过一篇两篇名家之作,谁都难建立起崇拜的心理。现在新课标推荐了一批文学名家的作品,只要读多了,学生就会如崇拜影视明星般崇拜文学名家的。
崇拜影视明星大都停留在外表风度上,总会昙花一现,每过一天,崇拜就得打一分折扣。就以音乐为例,“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时间烧得何等猛烈,但也只烧了一两年,而被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称为“必须跪着听”的乐曲《二泉映月》,却风光了半个多世纪,一曲《茉莉花》还被宋祖英唱到了意大利的金色大厅。
崇拜文学名家,崇拜的是他们的精神、品格、才气,读他们的书愈多愈崇拜得有品位。哪一位明星能与屈公、迅翁、莎翁、托翁竞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