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逛 商 场 随 想

(2006-04-04 10:00:21)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逛 <wbr>商 <wbr>场 <wbr>随 <wbr>想
 
逛商场随想
                   余蕾
 

逛商场最怕有二:一是冷眼,二是“热情”。冷眼让你不舒服,“热情”让你不自在。

每进超市,总是直奔“主题”,三下五除二,拿了东西交钱就出门,若稍作停留,就会猛地闪出一位女监控,背着两手,在巷道口以冷眼逼视,你若换一巷道,她又会闪将过去,仍然是冷眼逼视,逼得你甚至不敢将手插进口袋……不过,任你冷眼,我走开还不行吗?但热情就麻烦了,它让你留也不是走也不是,还得不断地“配合”着“热情”。闲无事,逛逛商场,本无心买什么东西,看看那满架的时尚与新潮,也算一种文化享受,若有相中的,说不定讨价还价之后买它一件。但你千万别在某处驻足三秒以上,不然背后就传来极热情的声音:“先生,随便看看,这种服装选用意大利进口面料,透气性能好,穿着舒适大方,很潇洒的啰,本店正在大酬宾,八折优惠,还可抽奖,先生试试,不买不要紧的啰……”你还有选择的余地吗?于是看准机会,一声“拜拜”,赶紧离去。

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我们的语文课来。

学生读作品,读者本是学生,他或许被主人公的命运所打动,或许为曲折的情节而兴奋,或许为诗画般的描绘而陶醉,或许为华美的语言所吸引……他本应有在文中徜徉的自由,他本应有在字里行间觅趣的选择,他甚至还有与作者一同再创造作品价值的某些冲动,但我们总习惯用我们的思维定势去左右他们的阅读情绪,在他们本来就少有选择的阅读之中,或者还未读上劲,或者刚刚读出了神,或者正在暗自与作者进行交流之时,我们便极热情地打破了他们阅读的平静:“看,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这句话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这个句子很复杂,它的主语承前省略。”“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换另一种句式行不行?”“请在这一组句子下画上横线,它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如同商场热情的营业员,不同的是营业员的热情意在推销商品,老师们的热情出自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但往往适得其反,热情冲淡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自读实际变成了“他读”。如同看一场精彩电影,旁边一人喋喋不休地讲解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已经没有了自我判断的权利,自看变成了“他看”一般。久而久之,被动的“他读”便取代了主动的自读,我们还总是恨铁不成钢地埋怨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

我并不是反对老师的讲,我主张师生“同读”后“同讲”,讲也不要把生动的文章讲得标签化、概念化。

我做语老师时与学生关系不错,一次与他们闲谈,他们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喜欢听你讲课(文),喜欢听你‘吹’。”我知道他们并无贬我之意,他们贬我的“讲”,却褒我的“吹”,因为那时讲课文总也离不开分析主题之类的套路,他们早已听得发腻,而“吹”的东西可能是他们不知而想知的,也可能是他们知道而想从我这里得到启发的。我进而想到,他们感兴趣于我的“吹”,说不定他们看出我“吹”出来的才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那本“参考资料”上别人的东西。我曾读过一篇介绍鲁迅先生讲文艺理论课的文章,说每逢先生讲课时,大礼堂内外满是学生,先生从不照理论之本宣科,他从家乡绍兴讲起,讲绍兴酒,绍兴女人,绍兴风俗,绍兴小桥流水,然后讲到美,讲到文艺……我想,如果鲁迅只介绍一些书本上有的,可以自己查资料阅读的条文结论,那学生是不会挤满礼堂聆听的。——又扯远了,好在是“随想”。

语文课如何上得有滋有味有成效,目前仍是少有定论,我看,首先得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感受,不要把阅读变成由我们列出条文一一作结论硬输给学生,否则,你讲得越是热情,学生可能越不会领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