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点“杂书”有何妨

(2006-03-23 10:40:40)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读点“杂书”有何妨
 
读点“杂书”有何妨     余蕾
 

“开卷有益”是前人总结的一条读书的经验。后来有人抬了一杠,说是“开卷未必有益”,这说的只是不用心读书或读坏书未必有益,有点一分为二的意思,我们并不反对。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加上个“未必”,但这并不妨碍“开卷有益”。正如不能因为有人读书想做官想发财,读书想着“黄金屋”、“颜如玉”,便索性连书也不要读了。

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记忆力好,不妨多读点书(我这里说的全不包括坏书)。有人担心书读多了难免“杂”,其实读点“杂书”又有何妨?鲁迅就是主张读“杂书”的,他把读“杂书”叫做“泛览”。广取博采,如蜜蜂之采百花,如良医之集百草,虽杂而无泛滥之嫌。哪一种学问要想做得精,就不能死守门户。写诗,不读点美术音乐的书;作文,不读点自然社会的书,那是很难达到理想境界的。所以,鲁迅主张学文的读点科学书,学理的读点文学书,这是不无道理的。一部《红楼梦》,堪称传世之作,作者的文学功底自不必说,作者的广博知识当令我们为之震撼,该书称得上是一部百科知识大典。如果去掉那些精细描绘的风花雪月、草木虫鱼、建筑服饰、饮食起居、伦理风俗……我想,它的生命力、感染力恐怕难有如此巨大。不可否认,曹翁是读过“杂书”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他人生的黄金时期,只读几本教科书,再加几本习题集,两眼不看课外文,那是会留下终生遗憾的。

读“杂书”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滥读,但也不能横加限制。前几年有人一提课本以外的书就统统斥之为“乱七八糟”的杂书而一概排斥,似乎只有习题集、复习指导书才是规规矩矩的书。现在情况有了好转,课程标准明明白白地要求中小学生要大量读课外书,而且开列了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于是又有人把这些书目以外的书当成了不该读的“杂书”,这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我敢断言,读书人,没有不读“杂书”的。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也大都是读“杂书”过来的人,而且都在“杂书”中得到过不少收益,为什么已所欲而不施于人呢?我从不反对学生读“杂书”,因为我没有反对的“底气”。我上初中时就读过,我最先读的是一本无头无尾发黄的“杂书”《七侠五义》,说实话,那只是“跳读”,不感兴趣或读不懂的便跳了过去,厚厚一本书,没几天就读完了,于是再跳读一本。后来才读《水浒传》,相比之下,才感到还是后者读起来过瘾。

有人说,学生读书只看故事。我想,这故事能吸引他,要么是情节精彩打动了他,要么是语言生动感染了他,要么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刺激了他,这哪一样不是语文课中所应学习的东西呢?如果硬要学生一打开书就要想中心、想结构、想线索,那这书是无法读下去的,我们不是说潜移默化吗?何况还可以进行读书指导,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保证读书效果。

读“杂书”,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书不论厚薄,文不论长短,读得有趣自个儿品味,读得高兴自个儿陶醉,只要眼到心到,信手翻翻,其乐无穷,仔细嚼嚼,受益匪浅。

读点“杂书”吧,不妨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