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对策”(之二)

(2006-03-16 09:00:37)
分类: 语文ABC
中考“对策”(之二)
中考“对策”(之二)       余蕾
 
 
 

 

              

前面说到了作文猜题的弊端。因为再高明的猜题,也不可能精确地猜出题目中的“说明”和“限制”语。现在的作文题,不再是“光杆”题,题目前后总要附上有关材料、写作要求等说明文字,有的还打上着重号,以做特别提示。不少考生只见题目,不见文字,见题目就想文章,而把那些说明文字丢在了一边。岂知那些说明文字正是评分的标准所在。考你跳舞你唱歌,考你唱美声你偏唱通俗,你还有分可得么?考场上的高分作文,无一不紧扣了那些文字要求,反之,往往忽略一条便下滑一个等级,甚至一滑到底。辛辛苦苦写下来,实实在在丢分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命题人的心语,说实话,我在命题时就是这样思考并制定评分标准的。然而,命题人用心良苦地设计出的这些说明文字,有些考生却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不亦惜乎!不亦悲乎!

 

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宜昌市中考语文卷上几个作文题的说明文字:

 

1请你设想一个或一组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时的精彩片段,把它记录下来。

要求记录的是活动的“精彩片断”,自然就应见到“活动”;而活动是“你设想”的,还要“精彩”,自然就应有创意,活动最好不要落入俗套,这就是高分的标准。研究了这段文字,是绝不至于写成抒情散文的,可就有人激情满怀,“啊、啊”地写成了赞美夜的散文,你说冤枉不?

 

    2话题必须与文化有关。不要简单地选择一个词语,写成类似“春节记事”、“风筝随想”、“话说迪斯科” 这样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列举了代表中外文化的两组词语,要考生从中提出一个话题,而此话题“必须与文化有关”,“必须”二字还标出了着重号。很显然,或写中外文化的比较,或写中外文化的交融,或写中外文化的借鉴,或写民族文化的继承等,便扣住了题目的要求。偏偏有考生仍然写成了“过春节”、“看龙舟”这样的文章。文章内容虽然没有离开自己拟定的题目,却远离了考题的要求。

 

    3、现在,假如时光已经倒流,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李白,请把这首诗(《早发白帝城》)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这是一道作文改写题,而且后边还有“必须采用第一人称”等改写的具体要求,可不少

    考生一看见李白的这首诗,就习惯地想到原文翻译,就提笔抄起了随身所带的“唐诗鉴赏”之类的文章,可惜洋洋洒洒一大篇,只获得个冷酷无情动笔分。

 

4、设想有这样一座小屋:它具有四段材料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环境美。请你根据材料表现的意境进行合理构思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对你设想的小屋及其四周景物进行描写,写出诗情画意,写出那山、那水、那木秀、那花香、那屋净、那鸟鸣……。

这是2005年的中考作文题的要求。题目是“我梦中的小屋”。这段文字明确具体极了。连“那山、那水……”都一一点出,照此行文,怎会跑题?可还是有考生“先入为主”,抛开“四段材料”,随心所欲地另行设计起来,结果是,此屋非彼屋。

 

上学期期末考试有道作文题,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一件贺年小礼物。向人介 绍,自然要用到说明的表达方式,要说明这件礼物的名称、质地、性状、特点、用途 等。谁知有些同学却虚构起了送贺年礼的故事,文章倒也感人,却远离了题目的要求,我与阅卷老师商量,松松手,好心地给了个感情分。中考却没有这样的“感情分”可送,评分是无情的。

 

无论怎样变化,我看,目前的作文题总也脱不开这样的格局,不可能出个八股行文的“光杆”题。我以为,读题目的说明文字比看题目重要得多。我们不妨把说明文字当作评分标准对待。现在中考作文,还常常要考生自拟题目,要拟个好题目,也必须先读好命题者所给的那些说明文字。我们切不可“大意失荆州”。

 

一些不了解开卷考试或根本就没有看过开卷考题的局外人,以为开卷就是一大抄,这确实是一种误解。我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研究研究开卷考试以来作文题的命题格局,尤其是那些作提示的说明限制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皮黄咏叹调
后一篇:语文不是1+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