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ABC |
前面说到了作文猜题的弊端。因为再高明的猜题,也不可能精确地猜出题目中的“说明”和“限制”语。现在的作文题,不再是“光杆”题,题目前后总要附上有关材料、写作要求等说明文字,有的还打上着重号,以做特别提示。不少考生只见题目,不见文字,见题目就想文章,而把那些说明文字丢在了一边。岂知那些说明文字正是评分的标准所在。考你跳舞你唱歌,考你唱美声你偏唱通俗,你还有分可得么?考场上的高分作文,无一不紧扣了那些文字要求,反之,往往忽略一条便下滑一个等级,甚至一滑到底。辛辛苦苦写下来,实实在在丢分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命题人的心语,说实话,我在命题时就是这样思考并制定评分标准的。然而,命题人用心良苦地设计出的这些说明文字,有些考生却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不亦惜乎!不亦悲乎!
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宜昌市中考语文卷上几个作文题的说明文字:
例1、请你设想一个或一组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时的精彩片段,把它记录下来。
要求记录的是活动的“精彩片断”,自然就应见到“活动”;而活动是“你设想”的,还要“精彩”,自然就应有创意,活动最好不要落入俗套,这就是高分的标准。研究了这段文字,是绝不至于写成抒情散文的,可就有人激情满怀,“啊、啊”地写成了赞美夜的散文,你说冤枉不?
例4、设想有这样一座小屋:它具有四段材料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环境美。请你根据材料表现的意境进行合理构思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对你设想的小屋及其四周景物进行描写,写出诗情画意,写出那山、那水、那木秀、那花香、那屋净、那鸟鸣……。
这是2005年的中考作文题的要求。题目是“我梦中的小屋”。这段文字明确具体极了。连“那山、那水……”都一一点出,照此行文,怎会跑题?可还是有考生“先入为主”,抛开“四段材料”,随心所欲地另行设计起来,结果是,此屋非彼屋。
上学期期末考试有道作文题,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一件贺年小礼物。向人介 绍,自然要用到说明的表达方式,要说明这件礼物的名称、质地、性状、特点、用途 等。谁知有些同学却虚构起了送贺年礼的故事,文章倒也感人,却远离了题目的要求,我与阅卷老师商量,松松手,好心地给了个感情分。中考却没有这样的“感情分”可送,评分是无情的。
无论怎样变化,我看,目前的作文题总也脱不开这样的格局,不可能出个八股行文的“光杆”题。我以为,读题目的说明文字比看题目重要得多。我们不妨把说明文字当作评分标准对待。现在中考作文,还常常要考生自拟题目,要拟个好题目,也必须先读好命题者所给的那些说明文字。我们切不可“大意失荆州”。
一些不了解开卷考试或根本就没有看过开卷考题的局外人,以为开卷就是一大抄,这确实是一种误解。我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研究研究开卷考试以来作文题的命题格局,尤其是那些作提示的说明限制语,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