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学生“网络社交圈”管理的建议】
(2013-01-31 20:22:02)
标签:
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议文化 |
分类: 【参政议政】 |
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建议
代表:王建民
2013年1月22日
关于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学生“网络社交圈”管理的建议
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网络社交圈”管理,制止网络谣言传播,净化网络交流环境,传输主流、积极、正确信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等学校教师,在工作中都特别重视在课堂上向青年学生传播客观、准确、主流、积极、阳光的信息,力争在“教书”中发挥一定的“育人”作用。但是,据一些教师反映,近一两年来,越来越感觉到在老师和青年学生之间,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当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交流刚刚发生的,或者在网络上一段时间来热议的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时,许多学生茫然不知,听说之后惊诧不已。
研究发现,青年学生获取、共享、传播信息的“网络社交圈”,与家长、老师、班主任、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和学校党委学生工作管理者的“网络社交圈”完全不同。学生在分享什么信息、表达什么想法、提出什么诉求、有什么样的困惑,家长、老师和管理者往往不了解。
大多数高校青年学生很少浏览官方主流网站,比如人民网、新华网等,也很少登陆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等主流商业网站。大多数学生,收到学校“官方”媒体的信息,直接删除。青年学生经常光顾的是人人网、开心网、(腾讯)朋友网等社交网站,以及学生自主建立的校园论坛。通过网络聊天平台结成网友,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共享来自国(境)内外的信息,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据一些学生反映,他们经常可以收到一些“不同于官方主流媒体声音”的政治、宗教、社会的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大量低俗、无聊、有害的各类“段子”。
这样的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完全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交圈里,难以获取和分享到主流、积极、高雅、正确、爱国的信息流。家长、老师和学生管理者,由于不了解学生在分享什么信息、和什么人交流,难以有效发挥引导、帮助和教育青年学生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网络社交圈的外部监管力量薄弱,很容易被境内外异见、反动、敌对、色情、低俗的团伙、组织或个人所利用,传播毒害、诱惑、误导青年学生的信息。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1.尽快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调查了解高等学校青年学生“网络社交圈”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要求相关部门和个人,注册、进驻学生“网络社交圈”。高等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管理部门、各级团委、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班主任等,应该登记注册,经常登陆学生“网络社交圈”,了解情况,发布信息。
3.政府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圈”的运行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