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过优化沟通方式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
(2012-01-25 12:07:22)
标签:
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议意见批评文化 |
分类: 【新闻与观察】 |
关于通过优化沟通方式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
06325代表王建民
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提出
2012年1月12-17日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很多,很复杂,但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时间太少、沟通方式不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例一:三年前,一位大学教授陪同亲戚家一位13岁的小女孩和她妈妈到北京一家以神经外科见长的三甲医院看病。花300元挂了“特需门诊”,由三位知名主任医师会诊:一位70多岁,一位50多岁,一位40多岁。从网上资料看,这三位都是“医术精湛”的国内一流专家。50多岁的医生花不到2分钟看了一眼X光片,当着孩子妈妈的面(孩子,不是医生,而是由陪同的教授安排提前离开医生办公室),“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地说出自己的诊断结论:“半年之内,颅骨增殖就会压迫视神经引起水肿,眼睛就会瞎。”家长问“有没有其他办法”,“是不是过了青春期后就不增值?”医生说,“没有其他办法”,“有人40岁还再长”。前后不到10分钟。孩子妈妈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大哭半小时。返回去想再问一下医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病”,三位医生连眼皮都不抬(这时办公室没有其他病人)。陪同去的教授低声问那位40多岁的医生,得到几句话的回答:原因不清楚。手术也不行,会碰断视神经,眼睛要瞎。
现在,三年过去了,这个孩子16岁了,好好的,眼睛出没有任何问题。在当地医院拍X片,颅骨也没有增殖。家长和陪同的教授对此非常愤怒。
例二,2011年11月一天下午,同仁医院眼科专家段安丽主任医师在出门诊。从13点开始,一直到近17点半,连续看了20多位病人。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很耐心,轻声细语,仔细检查,反复解释。下班时间过了,门口没有挂到号的不少病人坚决不走,有病人硬闯进办公室。段主任没有生气,笑脸相迎,耐心解释,说哪天到到哪里给你加号,现在看不了,你还没有散瞳,测眼压,其他人已经下班了。病人满意离去,一直道谢。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沟通对于建立正常的、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么重要。为此建议:
(1)在主流媒体开办栏目,安排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医生和患者代表、群众代表对话,双向交流,增进理解。
(2)要求医院组织医生和患者代表定期交流,让每一位医生至少回答患者三个问题。
(3)加强对医生进行沟通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沟通水平和质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