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用工荒!这是为什么?】
(2010-03-13 10:21:38)
标签:
就业难用工荒财经 |
分类: 【思想火花】 |
【就业难!用工荒!这是为什么?】
2010年,中国将有630多万高校学生毕业,加上历年积压的未就业毕业生,需要就业的人数有700多万,“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
另据报道,虎年伊始,中国不少地方都传出“用工荒”的消息。按不完全统计,仅珠三角地区的用工缺口就达到200万人之巨。长三角不少经济发达地域也暴露出“劳动力奇缺”现象。在义乌等地,招工心切的企业老板开着小轿车到劳务市场“抢人”,如遇到满意的对象,当即送回工厂上班。义乌有关人士表示,2010年的用工形势将是“历史上最为严峻的一年”。[2]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难道高校毕业生不可以弥补用工短缺吗?问题的答案很多,这里不展开说明。需要明确的一个基本事实是高等学校供给了太多的“高级”人力资源,而市场上对“初级”和“中级”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众所周知,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制造”产业遍地开花,建筑、餐饮、娱乐等行业快速发展,对熟练的操作工人、建筑工人、初中级技术人员、中高级厨师等体能和技能型人力资源有巨大需求。但是,在10多年前却有人决策连续数年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成倍增长。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各级各类机关。但这些部门的改革相对滞后,人力资源需求量增长有限。
培养是为了就业,学习是为了工作。需要的不培养,培养的不需要;所学无所用,所用无所学。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局面,完全可以预期。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主要由国家有关部门控制的情况下,如果领导者的决策是基于科学分析和理性预测,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严重错位应该可以避免。如果真正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做决定——按需要、有计划培养人才,比如在10年前大规模投资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扩大高校规模,目前的形势的应该不会如此“严峻”。
难道不是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