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作品是对人性的唤醒

(2015-11-30 16:23:07)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VS戈尔丁《蝇王》

发现一版很不错的书,上海译文的译文经典精装系列,于是开始准备一部一部的阅读。其实这才是第二本,上一本《月亮和六便士》,这一本《蝇王》。如果再算上上上本非此版本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还有接下来要阅读的《1984》,可以说,英国20世纪前半期同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几位大神都让自己给骚扰了一遍。

有些书是听说太久的,就是久久没有去读,于是有一种熟悉感,但却陌生。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即使不去读,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当读过之后,突然发现,一时不知怎么来表达这种感觉。

如果说毛姆想通过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人物来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大家都会觉得过瘾,因为乏味的生活需要这种另类,只要这另类不是自己就好。

还是想简单说一下故事的梗概:一个生活在上层阶级的四十岁有家有妻有儿女的成熟男人,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留一封信给妻子说,我要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要来找我。

这让我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宗庆后,好像也是四十多岁,还一事无成(至少自己觉得一事无成),想自己干点事,于是周围人全部反对,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有了哇哈哈。

但是斯特里克兰德他却没有给周围人以反对他的机会,直接选择了更决绝的方式,离家出走,永不回头。这让他的太太痛苦不已,在情绪平稳之后觉得这个负心汉实在是可恶至极。

大家想一下,这本就不是一个四十岁人做出来的事情,因为太荒唐。但毛姆却给这荒唐一个非常好的诠释,就是后来他虽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依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对抛弃妻子没有一点歉意。并且说,我养了他们17年,她们已经舒服了那么久,所以应该感受一下生活的艰苦。而对于自己的梦想——画画,也是简单的解释过,小时候有想法,没有实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亲反对。于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发作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再不开始就真的来不及了,因为生命有限。于是他一头栽进绘画的世界。

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是根据保罗·高更的事迹改编,但是对于人物的性格却让自己想起了毕加索,可以利用任何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逛窑子泡妞,然后腻了立马甩手,唯一让自己决定有生命力的就是自己的绘画,而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所以有七个女人为毕加索疯,为毕加索死。而在小说中,他也把给他最大帮助的恩人的妻子占为己有,然后在自己不需要的时候无情抛弃以至于死掉,而他并不觉得这和他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能做到艺术和生活以及和情感分开,或者说对他们来说那不是情感,而是触发他们灵感的一剂春药,灵感显现时,药渣就会随手扔掉。

还有一个从他开始绘画,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咋地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觉得他是天才,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咋地。直到后来他死后他的价值被发觉,他的作品被狂热追捧,当然他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他给借过他200法郎的土著送一幅画的时候,土著还不想要,为了不驳他面子才勉强收下,最后这幅画卖了三万法郎。这一点从最初其实就有一种隐喻在里面,厉害的人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厉害,就像漂亮的女人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漂亮一样。而这种力量才是不可限量的,因为是无意识的,源自本能的。

到死没有回家。而当小说结束,又回到了他的太太处,虽然时过境迁已经二十多年,她知道他的事迹之后,于是不再提他抛妻弃子的事情,而把他们的关系说的相当融洽。

整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寓意,依然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内心对于艺术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这才是最打动人的。梦想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让一个人像神灵附体一样去做曾经自己所不敢尝试的事情。

所以说,好的作品是没有时代区分的,近一个世纪前(1919)的作品现在看来依然符合当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和魄力,在自己还没有老的时候,不是么?

而《蝇王》,直接将故事抛到了未来,这更是一个最高明的办法,这个未来是模糊的,具体什么时候,并不清楚,而不像《1984》,在写的时候是1948,1984对当时来说是未来,可是对现在来说,代表的是过去。

如果不从人性的角度去评价这部作品,就单单把这个故事真正的当成一件事故来说,如果真的发生了,会怎么办?其实作者把人物设置成小孩,就是想把人最本能的东西展现出来,因为小孩,没有成人那么多的顾虑,或者说能力,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最原始的本能。

求生存,还是求得救。这是表现在小说中最直白的对立。是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然后才是野蛮与文明的对立。而在小说中,表现丑陋的,邪恶的文字并不多,而且也没有特别的赤裸裸,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让恶发生。就像对于琼瑶式的要死要活,他的描述更像张爱玲式的斯文,即使吵架也是斯文的,即使行驶了那最野蛮的屠杀,也是因为恐惧的。

小说写了在未来的一场战争中一群小孩因飞机失事而掉入一个荒岛中求生存。荒岛文学很多,大多以大团圆的结束收尾,而这部,却以彼此的最后残杀而收尾,对于最后的营救只是一个点缀,有与无或许都不重要。如果说重要的话,是作者的聪明,他不想让拉尔夫死在杰克一族的残杀之下,而显得那么露骨,因为西蒙的死是情绪作祟,猪崽子的死是意外(如果可以这么找借口的话),而如果他死了,则完全是有预谋的,有行动的杀戮。

其实人心的黑暗或许在作者的年代还是需要伪装的,而到如今,还有不黑暗的人心么?这让自己想到一句话,文学不是弱者的栖息地,而是强者的战场。就像戈尔丁,历经二战生死,所以表现的更加入木三分。

而今呢?对于没有底线的行为已经从曾经的凤毛麟角变为现在的鳞次栉比,新闻和广告像雾霾一样笼罩着人的视野。曾经有一年定了份报纸,每天翻阅好几十版需要近半小时,可一年下来几乎没有哪一件能够记住的,所以那种阅读是无意义的,于是自然是浪费时间的。好像之前也有人如此做过,好多年不去关注新闻,并没有因此而与时代脱节,反而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因为少了纷繁复杂的打扰,才有宁静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而对于广告,已经无力吐槽,不论是电梯还是车载电视,已经到了没有底线的程度,不是整形医院就是无痛人流,如果让我去选择,我宁可去看安全套的广告,至少那是救人,而不是杀人。

写作有多方面的需求,浅层次来说可以做到记录生活的需求,这是一般作者都可以做到的;其次是记录时代的需求,这就需要入木三分的性情与对时代的悲悯,这是优秀作者可以做到的;再次是对人性的唤醒,这是伟大的作家才可以做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提倡读一流的作品应该都是属于最后一个范畴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么不需要读二流的作品,因为阅读是要有递进的,用木心的话说,直接读高难度作品就如婴儿牙都没长齐呢,就想咬核桃是一个道理。

毋庸置疑,从对人性的唤醒的角度去看,这两部作品都可谓之并驾齐驱的。2015.11.25

gaobear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