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湿地日志<九>关于她,还有他们所带来的感动

(2006-09-04 21:21:41)

当我手中的DV定格在一个看起来似乎有一些年轻的教育局干部的面前时,我的心似乎有一点的凝惑。可是以后的事实,却让我很快改变了我那错误的想法。

清晨,确切的说,应该是第一次真正地发现了曲麻莱这个县城,早晨的一抹阳光,城市的南面和西面都环绕着群山。天上的云,随着雾气的朦胧,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头。小县城不是特别的繁华,但却依旧少不了藏族建筑物的那种独特而有魅力的味道。几乎每一座楼房上面,都刻画着许多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装饰画,看到这些饰物,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画过的那一次藻井。在这里,也可以见到正在建设中的房屋,工人们在用颜料精心的刻画着那一个个出神入化的装饰,让她更能够显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魅力,因为它只属于藏族人民。

今天早晨, 桑措老师带我们去教育局,走到一排楼房的前面,一个很普通的门,如果不抬头,也许不会发现它有什么不同,也许还会觉得是一个不会有人出入的破门呢,可是当我们抬起头去看时,上面挂着一个牌,写着“曲麻莱县文化教育局”字样,很难想象,一个县城的文化教育局却是这样的一个门楣,当我们走进,办公室在二楼,这里,感觉才有一些办公的忙碌感。

一个很年轻的女干部接待了我们,看上去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但却长着一张孩子脸,穿着也很简单,如果这不是在教育局的办公楼,而是在大街上,也许我更会感觉她像是一位女中学生。可是,她做事很干脆,一开始就作了自我介绍:我叫李秀蓉,是县教育局里的督导员,主要搞督导工作。你们有什么问题就只管问吧?

很开门见山。因此,彼此也都先作了自我介绍。他们几个人专心的询问着几乎是关于这里的一切。而这位年轻的女督导,都尽一切能力的回答着他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她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都能真切的反映出当地人民生存着的生活面貌,以及所遇到的如此现实却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是关于教育,所以,谈论的就比较的多,尽管它不是我们今年整个活动的大主题,但是,来到了这里,如果没有采到这里的重点,那么我们此行,不岂是虚往之?

曲麻莱,一个关于水、关于教育、关于牧民生存都非常需要重视的地方,我们又忍心舍弃哪个呢?因此,既然来到了这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虔心的对待,尽管我们艰苦的生活着,每顿都吃最简单的食物,即使如此,这里的物价也是在学校的两倍,一顿最简单的面食也都是五六元,因此,能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在这里来说是一种及大的奢侈,可是就在这个晚上,我们美美的吃了一顿。吃在口中,沉在心里。而请我们吃饭的就是那位李督导员,那时候我们都称呼她叫李姐。在最后,我们要给她钱的时候,她怎么也不肯收,让我们好生感动。她在拒绝我们给她这顿饭钱的时候这样劝导我们:“你们的钱都是父母给的,即使是基金会或学校拨的,也要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我们这边尽管穷,可毕竟我还是有工作,每月都有工资,你们大老远的来,能够关注我们这个地方,我就已经特别的感动了,请你们吃顿饭是应该的,只要你们出去了,能够帮我们宣传宣传,让全国都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我就已经知足了,你们的钱,我是不会要的,如果你们真的要给,就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们才是真的需要帮助。现在把钱收起来吧!”大家听了这段话,大概都会陷入一种酸涩的沉思之中吧,可是,李姐她,当自己说完这些话,却马上微笑了起来,她本来就被高原上的强光晒出的红彤彤的脸,显得更红了,但却多了几分可爱,更添了几分亲和。

想起在吃饭之余,她给我说的那几句话:我本来家乡是在甘肃武威的,可是从小就被父母亲带到了这里,上学然后工作。我们父母那一代,都是要给祖国献了自己的青春还要献子女的那么一代人。李姐说起这段话,心情有了几分的黯淡。说自己十九岁就毕业工作,今年二十六岁,整整七年了。前些年,都是在学校当教师,直到去年,才从学校转到了教育局工作。说起当老师,让我再次想起了清晨坐在办公室里的她。谈起当地的教育,是真的让人心疼,她说当她在给小孩上《燕子》那课的时候,孩子们都很迷茫的看着她,大胆一些的孩子举手问老师说,燕子长什么样子呀?所以她就给孩子们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有剪刀尾巴的小鸟,说:这就是燕子。从此以后,这些孩子们对燕子的认识,就是她所在黑板上画的那个样子。她还说,这里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树,什么是麦田,什么是火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树,见过麦田,见过火车,他们见过的就只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与牲畜。说到此刻,她已经没有了常人所能想象的那种伤感和失落,她有一丝的激动,因为,当她习惯了对待这样的生活方式时,也就已经是怀着一颗无所谓好坏的心态了,而当自己又一次清醒的把这些事情提起,又会首先让自己沉沉的心悬浮起来,应该怎么办?自己一个人微薄的力量又能做多少的事情,当她眼看着自己带过的学生,一个个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出家做和尚,去做尼姑,她的心会是怎样的一种痛?而这种痛,又有谁能够了解呢?我们大千世界中的人们不会去愁,这里还有这样一个被世人所遗忘了的角落,而这个角落竟然是在三江源头上,所谓的中华水塔。可这里人所需要一滴水,竟是如此的困难,用水的费用竟是我们的十几倍甚至二十倍,看到此,我们还敢再轻易的就让水白白的流走吗?我们还敢每天都生活在一种慵懒的生活之中吗?这里的一切,就像一面明镜,反射着每个人的心灵。当我们的脚步走完这个县城的所有的学校:(民族中学、一完小、二完小、幼儿园四所学校),我们才真正体味到那种生活的艰辛,学生们,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被这里的阳光洒出了红红的脸蛋,那一双双明澈的眼睛,那一颗颗纯真的心灵,让人能够感触到一股无限的力量,尽管彼此言语不通,尽管彼此民族不同,但就一个简单的天真无邪的微笑,就足以说明一切!全世界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微笑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味道。

关于她,还有他们所带来的感动。

下午是李姐带我们走遍这四所学校的,在其间有太多的酸楚。在民族中学,当我们在和校长进行交流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因此,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到了那部电话上。一个上了锁的木头匣子,只有手提的那部分露在外面,而其他都被木头匣子掩盖住。校长告诉我们,因为学校交不起电话费,所以电话放在这里是只能接不许打。让我们看到,这一个县城里唯一的一所中学,竟然是这样的捉襟见肘。

在小学,学生上课的教室大多都是平房,有一幢唯一的楼房据说还是七八十年代留下来的,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当我们走进一个教室,孩子们沸腾的欢呼起来,我手中的DV在他们的眼前一个个的闪过,那一个个似乎是在期待的眼神好奇的紧盯着我。他们用悠扬的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可是我们短暂的停留带给他们无限的希望后又是无限的失望,也许只有简单的一丝心灵的慰籍,还会有什么呢?我们能够用什么来填补他们心中的那种渴望呢?我们在思考!

当李姐在黑板上用楷书工整地写下“我爱长江”四个字的时候,大家齐声的朗诵:“我——爱——长——江!”声音宏亮肺腑。是啊!让我们热爱长江,热爱黄河,热爱三江源!

而当我们离去,他们又一次唱起了响亮的歌声,那一首首的藏歌,唱响了他们心中那一幕幕最美的童话,唱出了他们那颗最真最诚的童心,他们拉着我们的手,希望我们明年还能够再来看他们。我们也希望明年能再看他们。可是,不知道,这个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但是,只要我们心中存有一颗善良的心,相信也许不是明年,但总有一个时候,我们会再次去那里,看望那些活泼灿烂的孩子,也许,那个时候,他们正值年轻,也许他们已经长大……

幼儿园,一个美丽晶莹充满梦幻般的名字,本应该是一个让更多的孩子留下人生最初美好记忆的地方,可在这里的幼儿园,只有一排看上去就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房子。在外面,就能感触得到里面的黑暗,这就是孩子们的教室。进到里面,有一丝的清凉,也许,他们都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生活,学校里没有太多的床,就让两三个孩子睡一张床,大的抱一个小的,孩子们还感觉挤在一起睡很快乐,可不知生活条件的艰辛。

说是学校,其实原本可能就是一个人家的院落,也许住的人搬走了,留下了这样一个空地方,就成了现在的幼儿园。院子中间有一个滑滑梯,这是校园中唯一的玩具。然而,在夕阳的辉映下,古铜色的滑滑梯更显现出了它那历史的苍老,不知经历了多少的风雨兼程,它依旧伫立在那里,小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又有新的小孩子进来了,从它的上面,霎那间滑到地上,然后发出开心而又天真的笑。

我们离开了,可是笑声依旧,歌声依旧,越来越清醒地回味起李姐说过的一句话,她给我们讲述那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所带的一学生,兄弟三人,前两个都因为家里穷而当了和尚,而老三呢,又准备辍学,可是学习真的不错,她不忍心让孩子辍学,因此,就去找家长,她对家长说:“你们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前途的,就不要再让他去当和尚了,如果你们真的供不起这个孩子,就把他交给我吧,我供这孩子上学。”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也真的为有这样一个老师而感动,因此,抓着老师的手,说:“您如果真觉得我们这孩子将来有前途,那么,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让这孩子上学。您给我的孩子一颗心,我愿还您十分情。”就是这句话,一位家长说给李姐的一句话,李姐铭记在心,又把它说给了我们,我又记住了这句话。

也许,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有怎样的作用,但是,只要我们还记着这句话,我们就会记住这个故事,在这里,有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就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记住这份情,记住我们本应该记住的一切,然后等待,等待某一天的到来,我们能够再次来到这里,给他们疲惫无助的心情带来一丝真诚的慰籍,同时,也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完满的诠释!

2006.8.10 夜宿曲麻莱交通宾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