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31号,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而对于我们湿地行动的队员来说,都在为我们的出发做着最后的准备。
今天,八月一号,是建军节七十九周年纪念日,我和小丹二人打前站已经到了西宁。
对于我们这次行动,对于湿地,对于三江源生态,其实,对于我自己,都应该说算是一件有点陌生的事情,曾经的关于环保、关于自然生态,都是通过别人,通过外界的媒体所了解、所获得的,而对于自己,总是处在一种客体的位置。而当有一天和一位朋友一块去吃饭,当我“好心”的为她掰开一双筷子的时候,她拒绝了,只简单的说了一句:我是绿队的,我们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即使用筷子都是自己带的。这时,那双筷子,拿在手里,让我有种惭愧的感觉。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平面广告,上面是一双即将被掰开的一次性的筷子,在筷子的中央,画了几株绿色的小树,而广告语却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当你掰开这双筷子时,也就破坏了整个森林。这个广告,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可自己却没有真正的从实际中做起,拒绝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等破坏环境的东西。而这一次,当我偶然的加入到我们的这个行列中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想树立起一种对环保意识的迫切性。也许就只是为了那一个简单的拒绝。之后,当我们真正去关注环保的时候,发现它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当每天都习惯了一种安逸的生活时,我们面对着十几英寸的电脑屏幕,可以获得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可是,那真的一样吗?试想想,我们对着荧屏看到一幅世界名画,和我们费尽千辛到它所在的美术馆面对着作品本身的感触;当我们对着荧屏看着黄河长江的图片,和我们跋山涉水跨越几千米海拔切身处地地感触她的壮美;当我们从别人的流传中听说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我们站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站在通天河畔,站在曲麻莱、废城的感触,应该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吧?如果,我们的生活都能由网络所替代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也许那样,我们就将失去的太多太多,而当最终有一天,当我们把自己心灵最深处的那一点点好奇都被磨灭的时候,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恐怖。如果,当我们的人类都将如此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如何的悲哀。人类的高科技在不断的发现整个宇宙的奥秘,可有时候,当我们忘乎所以的去做一些所谓崇高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忘记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因为这里,才是我们所有人最根本的生存家园,而如何去爱护我们的家园,则是每一个人切身所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今日,当我有幸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保护人类生存生态的组织时,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尽管在整个的活动考察过程中,会有太多的辛苦,可是,当我们回首一想,有些人,在用毕生的心血来捍卫我们的生灵、我们的自然生态的时候,自己的那点艰辛又算得了什么呢?
“维护人类饮水安全,保护鱼类生命家园。”
一句响亮的口号,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维护人类饮水的源头——三江源。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应该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发源地,是她承载着整个的中国历史,她是多么的伟大,而又充满着让人向往的神秘感啊!现在,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做一些口头的宣传,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学习,这里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民族风情,这里人民的生活。因为,是他们孕育了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而他们,又千百年地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永远也没有想要离开这里。他们对此,已经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亲情,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是这里活着的精灵。而这里,又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三江源。
三江源,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里,清清楚楚地记住了那三条江,也记住了他们共同的源头——三江源。而这次,当我真正要踏上这样一次征程的时候,似乎就像做梦一般的感觉。尽管,我没有其他队友那样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我相信,对于自然,对于天地,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心灵最深处的那一触。就是那样一丝微妙的触动,它可以让我们发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伟大。人类相对于天地,也不过就只是一尘埃。尘埃落定是一瞬,尘埃飞扬才是永恒,就让我们天地间所有的尘埃都一起飞扬。为了我们心灵的那一次触动,为了天地间万物的灵长,我们都得飞扬,尽我们的努力去飞扬,无论落在哪一个角落,都将是一个完美的归宿。
当我记下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在陌生的城市里,隔壁睡着一位陌生的人。感觉世界好小,短暂的三个小时,就让我换了一个生存的环境。和小丹一起来,明天要做好多的事情,之所以让我来作前站,最重要是因为要让我去青海省电视台一档“走进三江源”节目组的人联络,让他指导一下我怎样使用DV拍摄的技术问题。突然发现队里的人都是理科生,而我是唯一的一个文科生,这让我想起了介绍我进这个团队的珊珊,她去年也是队里唯一的一个文科生,也同样是拍摄DV。但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力学习最多的东西,再结合自己曾经学习的专业知识,毕竟,审美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相信珊珊在我走之前告诉我的那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夜宿西宁古城招待所 8月1日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