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艺术史中不可跨越的两座高峰   ——罗丹毕加索之比较

(2006-06-23 03:02:22)

整个的西方艺术史,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经过数以千万年的时过境迁,每一段一段的艺术组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艺术史。尽管,写史之人并非能够真真切切的表达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能够被时代所驻留的,都是历史所给予我们人类的财富。

记得两年前,当自己在看完庞龙的《人类的艺术》时,发现,琅琅乾坤,竟有如此多让我们学习让我们继承的思想和那么多让我们敬佩的人们,那种憾化人类灵魂的艺术。

 

这是一个天才所司空见惯不可或缺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是凡人所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的事实。这就是天才与庸人最本性的区别!

很清楚的记得,这是自己在《毕加索传》的最后一页上情不自禁的写上去的一段话。尽管已过两年之久,可再次回味,他的那种非常人所能理解的性情,时刻都感化着自己。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属于他的!

 

那是做为人的宿命,谁又能逃的离。她去了,带着伤痛走了。在偌大的法兰西,连她的一个小小的坟墓都放不下。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了她的存在,除了她的作品之外。人说:爱的尽头是疯狂!那她就是代表。我们追寻她,只有她的作品,因为她把自己的生命都揉进了自己的作品。所以,她没有走,她的灵魂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永不铭灭!那个人给了她无尽的快乐与幸福,却也同样给了她无尽的伤痛。那个人!

那个人就是罗丹,他们两个,演绎了一场人间罕见的爱情。

 

如果说,毕加索是属于二十世纪的艺术家,那么罗丹也当之无愧。他们在同一个时代创造了两座高峰,一座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绘画高峰,一座划时代雕塑的高峰。没有人会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那是因为他们都太伟大了。他们在普通人们的眼里是唯一的。但是,作为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洞察,还是应该以一个平视的眼光来看待。

罗丹1917年去世,享年77岁。那年毕加索36岁,已经很有成就。不清楚他们曾经是否认识,但是他们的艺术在表现上来说是不相融的。罗丹尽管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但却深刻的流露着一种古典主义的味道。曾经有人疑问,和罗丹接近的人们,如毕沙罗,马奈,莫奈,塞尚,雷诺阿他们,都是在当时那个时代的先锋人物,以他们的印象主义风格批判法兰西的古典主义学院派。但他们却和罗丹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是否可以说,在罗丹的现实古典主义雕塑中,是否也透露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新的气息。看他的作品,《吻》、《晨曦》,显示出一种古典的唯美。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巴尔扎克》、《加莱义民》《欧米艾尔》,这些作品,却又无不透露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本真。还有,就是在年轻的时候,都和印象派画家一样,受到世人的否认,直到老年才被世人认可。这一切都说明:罗丹,一个兼容先锋主义的古典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毕加索,一个天生就桀骜不训的人,不喜欢随俗,只一心想着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干,因此,他创造了立体派超现实主义。

 

他们都是孤单的,在他们之后,没有人能够继承他们的艺术,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顶峰。在他们的身后,虽然也有那么些人去寻觅他们的道路,可是,却没有一个能够再次的超越他们,因为他们足够的伟大,足够的天才!

也许,在这时,我们才会想起,他们二人具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那么多的不同之处。他们的出身家庭之相似;对艺术先天性的追求之相似;初来乍道的艰辛之相似;女人在他们生命中作用的重要之相似;晚年所达成的辉煌之相似。这足以让我们把他们二人进行一个浅显的比较。

他们青少年成长经历的相似。都是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之中,但却因为是家中所诞生的唯一的男婴而受到全家人的喜爱,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痴狂的画画生涯,毕加索学会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而是铅笔。罗丹在没有任何纸用来做画的时候,把家里所有的挂历都拨下来用背面画画。他们上学的时候其他的学习成绩都出奇的差,尤其是数学,毕加索在老师问1+1=?时思考好久才做答是2,而当老师问2+1=?时他想了半天说等于一点种,因为他的姑父安东尼在一点钟的时候会来接他回家。尽管如此经常惹的全班同学嘲笑他,但他却毫不在意的说:我会画画,你们会吗?只有在这时候,他的自尊心才会得到体现。

他们在画画的时候,可以忘乎所以。家人都非常的反对他们的画画,因为在那个时候,艺术家是被世人所最瞧不起的一个职业,人说你是艺术家就好像说你是犹太人一样,但是他们都有足够的勇气跨越这世俗所带给他们的阻力。罗丹和父亲,直到三四十年之后,才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父子关系。初学艺术,都是自学,没有任何人的指点,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就叫做艺术,但自己就是喜欢,喜欢的如痴如狂。

 

艺术是流氓的外衣,流氓是艺术的载体。这句话也许不能用在所有的艺术家身上,但用在他们两个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年轻的时候,就涉猎色情。几乎是一个巧合,他们都是在十五岁的时候,都是在妓院,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番生活,当罗丹说自己是第一次的时候,那女人高兴的都没有收费,而毕加索,当女人问他多少岁的时候,他说,十九。其实当时他只有十五岁,但却蒙骗过了一个老女人。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以没有女人就无法生存的生活,但是对艺术,都没有半点马虎过,他们可以对任何的事情丢弃,可以玩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女人,但在突然想做画的时候,就会抛弃一切,全力以赴的投入。

在艺术的生涯之中,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受阻,罗丹报考巴黎美术专科学校,三考而不入。并不是因为他的艺术不好,而是因为他的艺术道路违背了当时学院派的做法。而毕加索,十九岁的时候,在自己的一幅画上,写上了这样几个字:我是国王。然后只身爬火车去了巴黎,因为他知道,只有在巴黎,才能找到他真正的艺术,还有属于他的天下。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毕加索来巴黎,是在1900年,罗丹在此时几乎已经完成了他所有的有生之年的作品,1898年的《巴尔扎克》,是他最后的杰作。而毕加索此时正是一个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青年,因为他们之间,横亘着四十一年的时间差距。时代让他们错落的出现,却又让他们有一个似有若无的交点。

 

女人算是他们的人生以至于艺术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都有着越女人无数的经历。女人成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必然的手段和必须的灵感的来源。但是,同样是对待女人,他们却有着非常分明的不同之处。

毕加索对待女人,说只有性,有感情,没有爱情。他与无数的女人好过,能够真正说与他一起生活过的女人有七个,从奥尔嘉,费尔南多,到玛丽太蕾丝,伊娃,从吉洛到多拉,到杰奎琳。她们无一不认为毕加索是爱她的,而且就只爱她一个人,到死都没有改变。而且她们七个,都死的很惨,没有一个是幸福着离开人世的,无论是多情的费尔南多,杰奎琳,还是富有才情的多拉,伊娃,都是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但毕加索却没有任何的感到同情过,就是最后一个陪他度过人生最后时刻的杰奎琳,也在他去世十三年的时候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丹,生命中同时留下了两个女人的印记,露丝也好,卡米尔也好,都是他生命中所不可失去的女人。他失去谁都不可以,因此他想着谁也不去伤害,但最后却把两个都伤害了。两个女人同时感到了伤痛,尽管露丝在他们相识五十年的时候,终于能够与他结婚。但是,对于露丝就只有十五天的幸福,相对一辈子的担心,又算什么呢?对卡米尔,我们有说不尽的情。在罗丹的生命与艺术中,都永远也离不开的一个身影。罗丹给予了她的心灵,她也同样给予了罗丹无穷的艺术灵感。可以说,没有她的存在,罗丹也不会有如此的成就。同样,她的作品,在罗丹的眼中,甚至超过自己。她是一个天才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苦难的女性。她——才是天才!

天才都是苦难的, 那个女子最后疯了!

仅管有如此的天赋,可她的作品在沙龙展上,在当时那个认为女人与艺术没有关系的时代,被那些连个泥鳅都不会捏的评委指指点点,谁不愤恨!!她没有放弃,为艺术,为了女性的人性的权力。为了给世人证明自己。

这是一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女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女人的存在,他们是不可能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艺术品的。他们的一生,都是与女人的陪伴分不开的。毕加索在临死之前说:结婚有好处!他是否遗憾了?可他知道遗憾吗?罗丹是有感情的人,他是真的带着对卡米尔的歉疚离开人世的。可他也无法想到,卡米尔所受的苦难,怎是他所能够想象的到。

 

他们是少无仅有的,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就的人,享受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的人。而且在生前生后,都给世人留下印记的人。

罗丹默默的走了,依其遗嘱,墓上置《思想者》的铜像,就好象他自己一样,永久的在沉思着,永久!

毕加索说,希望在他死后,人们是这样评价他:巴波罗·毕加索,西班牙诗人,曾涉猎油画,素描和雕塑。

大师们远去了,却也留下了无数的嘱咐给后人。当我们在提起他们的名字时,能会有不同一般的感想与触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走啊游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