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栝瓯古道支线行:与穿山甲群友穿越水东至舒桥

(2011-11-12 23:38:35)
标签:

王岙

巄崆岩

穿山甲

丽水话

岭头

栝瓯古道支线

古道

分类: 行行色色

http://s13/middle/48bc561ag782aef4112bc&690
(图片来自穿山甲老北风)

一年前,曾跟着穿山甲群友,有一个从黄草鸟到缙云兰口的穿越;但是加入穿山甲群,却是前不久的事。周五在群里看到有一个从水东——王岙的活动,看老北风在地图上圈圈点点画的线路,遂决定去那里走走,这也是加入这个群后的第一次跟班出行。

周六早上,在火车站前集中,七点一刻,各位“穿山甲”起步出发。穿过铁路下的桥洞,便是水东村,顺着公路往祝村方向而行。公路两旁的柑桔正熟,村民们忙着采摘果实,到处是一派忙碌景象。此番带路的王大哥,块头不大,却显得很有精神,行走飞快,脚下功夫甚是了得。他是青田王岙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丽水工作;今天带我们走的这条道,便是他当年从王岙到丽水经常走的路。后听得有人说,这王大哥,已是67岁的人了,我吓了一跳,到现在还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约行二十分钟,眼前现出一个大峡谷——两山对峙,当中如斧砍刀劈般的一个裂口,裂口两边崖壁高耸,怪石嶙峋,底下有小溪穿流而出,疑其地即为“巄崆岩”。隔溪对岸,崖脚处露出几间沿山而建的庙宇,有水泥小桥可通彼岸。遂问带路的王大哥,他说,这个地方,名叫“天师岩”,那庙,叫做“天师庙”。再行一刻钟许,至一村,低处房子门牌为“下屋村”,高处则为“上屋村”。向一路边的老者打听,那人说,这个村是叫雅坑;村外的山峡,是叫天师岩;“巄崆岩”?就是在天师岩那外边。那“巄崆岩”,《丽水县志》上有记载,众人行走甚急,停不住脚步,只得下回再去探看了。雅坑路旁,钉的一块“少生优育,利国利民”的牌子,落款却是“下坑”,想这丽水话,“下”“雅”几乎同音,应是书写笔误吧。

http://s5/middle/48bc561agb19385f13124&690

沿公路走一个小时,到了祝村。村甚大,洋房泥房,错杂不齐。一对七十多岁的夫妇,坐于新房门前,正在给油茶籽剥壳;慈祥老者,笑容里尽是劳动的快乐。再行半个钟头,至大坑村,开始踏上“大路”。古道尽是块石铺成,宽三尺左右,因处莲都与青田两县交界,未修公路,村与村之间常有人走动,古道保存尚完整。沿平缓上岭约行十五分钟,一凉亭之后,到往岭头村的分叉路——5月份与菜刀、九哥等人从道地上山走根山岭到瀑泉,便是在此处折向岭头。之后往岩下的古道,即是上次所走之路,只当中经过山后寮村后之横路,未再进村,直接奔往岩下了。大坑至山后寮,途中有凉亭二座,前者民国廿四年建造,共和国辛未年(1991)修建;后者顶上瓦片漏光,横梁之上,略约能看得有“咸丰陆年岁次秋月建造”等模糊字迹。山后寮至岩下途中,凉亭亦有二座,前者横梁上可见“中华民国拾捌年XXXXXX建造”等字,亭亦甚破旧;后边那亭,却是用水泥板搭成,其上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壬申年(1992)三月建造”。将近山后寮,在第二亭之后,上得岭来,雾霾散去,金光普照,但见岭头一株枯松,在灼目的阳光下,伸展着光秃秃的枝杈,依然在原野里保持着一副优美的姿势,令人称奇。

http://s7/middle/48bc561agb19392446f56&690

10点20,到了岩下。在这里,能看到不远处的根山村。15分钟后,翻过一个岭头,便是高茂——村名后一字的发音,听当地人说起来,却是发“雾”音;村头碰到一村民,也说是磨麦的磨,一时无法判断。村中遇一大爷,正挑一担番薯丝到家门前的空地上晒。老人自称姓谷,祖上是从丽水城边下河村迁来,在此村居住,已历数代。村尾一株银杏,极大,胸径大约四尺余,比双黄乡贾坑村那株千年银杏略小,是我所见到的第二大的银杏树了。当中二枝已枯,却仍见枝叶葱茏,时值初冬,其叶青中带黄;树周虬根抓地,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其旁一幢新屋高可三四层,离古树甚近,一根树枝,穿透墙壁,大杀风景,房树相损,两边风水皆坏,令人惋惜。

http://s10/middle/48bc561agb193861ee539&690

从高茂下山,尽是落岭,跳跃向下,脚底生疼。一帮“穿山甲”,却是脚底生风,转眼前队便不能看见,只听得一些高吭的喊啸之声飘荡于山岭之间。于那岭头,顺“刘所”所指之处,遥遥望去,见那根山岭上的古松,仿佛一群负重的老人,正沿着山脊缓缓爬上山去。这一段落岭,古道破坏比较厉害,石级路面留存不多。大约五十分钟后,11点半,到了山脚下的罗西村。罗西之后,沿公路行至舒桥,已是12点。青田这边,与莲都却有不同,路过数村,都有人在洗晒番薯丝粉(生粉)。从舒桥乘中巴到王岙,在王书记家中吃农家饭菜,喝酒,尽欢而归。

此番行走,时节刚进入初冬,天气清寒,先雾后睛,一路风景历历在目;翻山登岭,多有出汗,亦为爽事。途中多野菊,同行的棒棒糖摘采盈怀,说是要将这路边的野花带回家,送给相公;有人于旁插言,说棒棒糖这是要用野菊花做成枕头,让老公抱着睡觉,棒棒糖便不会再累了。众人说说笑笑,一路行去虽疾速,却也不觉太累。而同行的小武子(也有称其为老武子的),接过话头,引出更多妙语来。试录几句如下:“撑伞不如云遮日,家花不如野花香。”“偷人偷隔间,偷柴偷过山。”“茶壶不响便滚(沸腾),媛主客不响便肯。”

结语。这一回的行走,从丽水火车站出发,经过水东、穿“巄崆岩”,过下坑(即雅坑)、祝村、大坑、岩下、高茂、罗西诸村,直到舒桥,之后是乘车到王岙。当中从大坑到罗西之间,古道尚在。若与栝苍古道作个比较,距离相当,难度却要大些,因为上岭、下岭,都比栝苍道要艰难;因是乡道,路面自要窄些。这一条道,属栝瓯古道支线,具体的,在《雨中穿越道地至瀑泉》一文中已有摘录。

http://s11/middle/48bc561agb19386005ef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登楼梯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