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明山看摩崖石刻(图)

标签:
摩崖石刻元佑熙宁题记沈括南明山米芾葛洪丽水 |
分类: 关于丽水 |
“栝苍之胜推南明。”
南明山在丽水城南面,据说山上有58处摩崖石刻(省级文保单位)。
周末赶早,跑去看看。
景区大门。
被喻为“半云”、“悬虹”的石梁。字都刻在上头呢~
石梁上边即为仁寿寺。
南明山摩崖石刻大多在仁寿寺周围,集中在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三处。对于石梁,多数人并不陌生;高阳洞和云阁崖,以前我未曾注意。
石梁上的题记中,以元祐八年处州太守关景晖修理通济堰的题记最为珍贵。可惜这些题记的字经岁月风雨的侵蚀,早已模糊不清。清代袁枚游南明山后曾留下诗句:“数行元祐字,磨灭剩偏旁。”此题记字迹处,已另刻“石梁”二个大字。
石梁之下,树立6块石碑,刻写明清时期人们游历南明山的游记,字迹多模糊不清。地上一块大石刻出一头石狮,维妙维肖。
不远处为天王殿,殿内一块天然巨石,刻成一尊弥勒佛。
仁寿寺大门前一块状如巨鳄的大石,侧面刻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仁寿寺后有高阳洞。
高阳洞内记载丽水城遭遇大水的珍贵摩崖石刻:“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至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记于石,以告后来。”究竟死了多少人,清道光《丽水县志》卷十四有如下记载:“绍兴十四年(1144)八月,水高八丈,溺死三千余人。十六年,大水如前。”
高阳洞内摩崖石刻。
高阳洞内这块石刻有些特别。竖排,但与古人书写方向相反,是从左向右。
内容为:“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高阳。”
有人认为,这几个工整的字就是沈括先生亲手题写滴~原来古人也喜欢搞“到此一游”的涂鸦,呵呵~
沈括,钱塘人,进士(考神,聪明人),历任提举司天监太常丞,兼判军器监,准南两浙灾伤评量按抚使,宣州知府(官名很长),北宋著名科学家,宋史记载沈某人“博学善文,於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很能搞),他写过一本书,叫《梦溪笔谈》,大家认得他了吧。
王子京,据查,为发运使(官名,负责漕运的调度和转输)。
黄颜,宣城(今安徽)人,未知官居何职,无考。
李之仪,仓州无棣(今山东)人,元丰进士,官原州通判,著名文学家。曾写过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大家也都认得李某人了吧。
据说,沈括大人于熙宁六年奉命视察两浙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是年十二月至处州,除丽水,还到过缙云和青田。缙云仙都鼎湖峰右侧仙水洞下方路口石壁及青田石门洞月洞石床前距地面约七米之悬崖上都有相应的题刻(亦书沈某人与某某及某某到此一游)。
高阳洞上方不远处为云阁崖。有字为证。
云阁崖上这“南明山”三个字可不得了,是大书法家米芾先生(华夏书法家协会终身荣誉会员,本人所封~)的真迹。
米芾先生“南明山”三字西侧不远处,有“灵崇”二字,相传为东晋葛洪所书(超级高人来了)。
葛洪,人称葛仙翁,中国道教革新者之一。此公著有“道教百科全书”《抱朴子》,并精于炼丹术。高阳洞下仁寿寺内尚留有葛老先生炼丹所用的一口“葛洪井”
仁寿寺内的大钟。
仁寿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