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启蒙书:音乐中的希望和力量》译者序(汉语版)

(2007-04-16 20:10:41)
标签:

音乐启蒙书、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家、学英语、英汉对照、图书、美语、李波

分类: 翻译作品

  《音乐启蒙书:音乐中的希望和力量》译者序

                                          

                                1

 

    诺曼·格里兰先生的《雅致音符》(中国译本书名为《音乐启蒙书:音乐中的希望和力量》)献给三类读者:音乐鉴赏者、英语学习者和故事爱好者。

    作为这本让人惊喜的作品的翻译者,我必须承认,能够在本书中文版正式发行前一睹为快是很幸运的。除了故事本身和它蕴涵的伟大意义以外,我相信,本书可以让读者“一石三鸟”。

    首先,我想从自己的直接经验来谈谈。正如很多其他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一样,我一直希望能够欣赏这门高雅艺术,但每当我试图靠近这座伟大的艺术殿堂时,对它的敬畏之情却又让我临阵畏缩了。我们很容易将这些音乐大师们尊为偶像膜拜,而不是视为同类去接近去解读;因而对高雅趣味的追逐也就沦为了附庸高雅的做派。古典音乐仅仅被我们用来装点门面,而不是享受音乐本身的乐趣。这太可笑了。     

    我愿在此向读者朋友透露,本人就曾经在公共场合露过一回马脚。两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个美国大款朋友的招待下,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去听一场交响乐音乐会,演出者是世界一流的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陪我去的是25岁的软件工程师卓丹·格里兰——他就是本书作者诺曼·格里兰先生的英俊的长子、麻省理工的高材生,也是我已出版的长篇小说《美国处男》主人公的雏形。

    当我们大步流星地走进这座巍峨辉煌的大厅时,我们发现里面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两个都认为演出引人入胜,甚至说把观众们彻底征服了。因为观众们反应如此热烈,他们鼓掌,挥手,跺脚,站起来大声欢呼,抛洒飞吻。我们也被点燃了,立即投入到狂热中去,效仿着他们。一言以蔽之,与其说我们是被这些大师们的精湛技艺所陶醉,还不如说我们被观众们的亢奋反应所感染所控制了。然而,随着演出的进行,我们的热情逐渐消逝,不耐烦和疲倦悄然袭来。

    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在女高音唱咏叹调的时候。她一个劲地挥洒着她高亢而精彩的高八度音,卓丹和我开始为她伴奏——不是用婉转的音乐或乐器,而是如雷的鼾声!确切地说,还是“鼾声交响乐二重奏”呢!更糟糕的是,卓丹将他的邻座当成了他的枕头。那个衣着光鲜的绅士不胜其扰,用肘部将他弄醒,低声抱怨道:“嗨——!先生,你不觉得花上一千块到这儿来睡上3小时有点奢侈吗?”他的咆哮让周围的观众都转过头来看我们,暧昧的目光,暧昧的窃窃私语。这让我们大为尴尬,窘迫得不知如何才能回报他们的盛情。

    很显然,在古典音乐鉴赏方面,这就是半罐水和行家的最直观的区别。

    如果陪我去欣赏这场音乐会的不是一个软件工程师,而是格里兰先生的另一个帅儿子、主修古典音乐的职业贝司手罗斯,我估计情况会好得多。至少,他的见解和热情会阻止我重蹈卓丹的覆辙。

    很幸运,我现在拥有这本一举三得的书,今后欣赏古典音乐时,它能够将我从迷津里引导出来。

    作为拥有30多年职业经验的电台音乐主持人,诺曼·格里兰先生就像18世纪英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利一样,他的丰富经验足以使他将古典音乐世界中的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同时为我们揭开一系列音乐史上的谜团。我甚至要说,诺曼——这位来自北方的人,充当了一个无畏而必要的“窥视者”的角色。我确信,对于他的此番行径,亲爱的读者朋友将会乐观其成。     

    尽管诺曼先生言之凿凿,《音乐启蒙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透视在经典音乐王国的构建中,通过灵感、创作和表演微妙而脆弱的过程——最后呈现的作品是伟大的传世佳作,还是一堆凌乱之物,他还是采取了将偶像还原为凡人的方式。我尤其赞赏诺曼这样一个说法:“所有大师们磨难、荣耀和挫折的经历与我们所有人并无二致。”这样一来,那些隐藏在历史迷雾后面、带着神秘而神圣的光环、遥不可及的巨人们,便拖着他们荣耀的浮云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悠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就像常去舞台后台的人不经意间瞥见演员卸妆一样,这个“窥视癖”的非官方音乐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窥视角度”,你们会因此而看见你们偶像的原生态。你靠近他们,就像靠近任何一个平常人。

    这部小品文集几乎囊括了所有杰出的古典作曲家和表演家。每一篇至少有一个音乐家充当主角,还有几个充当配角。你将会发现,一些最伟大的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等人会在多篇文章里和你见面。

    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正如每个钱币都有两面一样,每个伟人也有自己的两面性。在本书里,你将会发现爱、恨、艰难、友谊、尊严、坚毅、沉着、洒脱、幽默、圆满、尊严、无私、自私、背叛、荒谬、傲慢、偏见、名利、虚荣、伪善……总之,透过琐碎而可靠的事件显露出来的伟大和丑陋的复杂的人性混合体。通过一些私人信件,我被音乐神童莫扎特和他严厉的父亲里奥帕德之间伟大的父子之情深深打动,它让我想起我的慈父,他在天堂里默默地、慈爱地注视着我,已经整整8年了。我被舒曼和他妻子克拉拉、瓦格纳和他妻子的伟大爱情所吸引。我被脾气火暴、性格耿直、乐善好施的贝多芬所感染。我为谦逊而潇洒的肖邦晚年的落寞和幻灭而深感怜悯。我为敏感悲观的舒伯特而唏嘘动容。我为极有人格魅力、对新人无私呵护的李斯特、柴可夫斯基而折服。我对大情种柏辽兹的恋爱悲剧惺惺相惜。我为勇敢而实在的巴赫而喝彩。我为面对暴君而大无畏的托斯卡尼尼、切鲁比尼和肖斯塔科维奇肃然起敬。我为贝多芬那充满巨大内心痛楚和幻灭感的遗嘱潸然泪下。对可怜的勒克莱尔的神秘谋杀案我疑窦重重;莫扎特的所谓死于谋杀引起了我的巨大兴趣。阿尔贝尼兹童年时漂流全世界的举动让我激动不已。我对迪特斯朵夫在他的逃债和丑闻后,能够勇敢地忏悔和救赎深表钦佩;我也对他在年轻时能够及时从一起轻浮的“甲板爱情”中清醒过来而庆幸。皇后卡珞特在暴风雨中的勇毅让我脑海里浮现出电影《泰坦尼克》中的场景,而关于瓦格拉的故事《圣诞诺言》则让我油然想起欧·亨利的那篇伤感而动人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从表面上看,那篇《有其父必有其子》描绘的是斯特劳斯父子,却总是让我有意无意地拿诺曼、卓丹和罗斯对号入座。

    另一方面,德彪西的三角恋和他的虚荣、勃拉姆斯的不知感恩和他的粗鲁、亨德尔的抠门和伪善、普罗科菲耶夫的算计和世故都让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尤其鄙视托马斯·阿恩,他无情地抛弃了他的糟糠之妻,尽管在他一命呜呼之前的一个月他和她和好了;还有贝利尼,他一再违背诺言,导致了他未婚妻自杀,变成冤魂来索他的情债,我觉得那也算是他的报应。当我读到格林卡、巴拉基列夫、西贝柳斯取悦沙皇的那种奴颜媚态时,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了。

    除了这些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启蒙书》里还有大量的历史巨人。不过,无论他们多么伟大,在本书中他们仅仅以音乐家的配角身份出现。这里面包括: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拿破仑、沙皇尼古拉一世、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艾尔·卡波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黑手党头子)、卢梭、普希金、歌德、弗罗伊德、尼采、托尔斯泰、巴纳姆(19世纪美国著名演艺经理人),等等。其中还有几位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乔治·华盛顿、西奥多·罗斯福、伍德鲁·威尔逊、哈里·杜鲁门、罗纳德·里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重温欧洲和美国历史,那些历史巨人,还在那里栖息着。

    本书至少有数百个音乐专用词汇,将会妨碍我们欣赏古典音乐,我一一列举和注释出来。

 

                                       2

 

    现在再来谈谈第二只“鸟”和第三只“鸟”,仍然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出身的汉语作家和英语翻译者,我对中国人学习英语很关心。我相信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国家中,没有哪个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有中国学生那么勤奋,那么痛苦,简直就要学疯了,但效果却并不尽人意。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在语法和阅读能力上很强,中国地区托福和GRE考试的成绩之高,足以让美国教授不敢相信;而与此同时,中国人遇到外国人时却又成了聋哑人。就拿我来说吧,尽管我学习英语已经20多年了,除了大学时,我一直很少开口说,直到8年前到了北京,特别是5年前搬到使馆区附近,才常常和外国人直接交流。

    是的,我们填鸭式英语教学中,为了片面的考试成绩,向词汇、语法和阅读做了过多的倾斜,而作为语言本身最基本的功能——日常交际,特别是口头交际却被忽略了。事实上,那些简洁而鲜活的日常表达方式——大量的俗语、口语、俚语、方言、行话、俏皮话等等,比那些文绉绉的书面语言更加实用。难怪我的一些美国朋友常常告诉我,他们遇到一些中国年轻人,他们可以说出一些学究气的词汇,在最简单的表达上却结结巴巴,甚至不知所措。他们被这样的奇观惊呆了。仍以我为例,我知道的一些生僻词汇——一些来自GRE,甚至更复杂的词汇,常常让外国朋友们惊讶不已甚至瞠目结舌,比如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 一词(主张政教分离主义的反对派),但我又常常不幸地陷入到无法顺畅使用简单表达的尴尬之中。我们学英语的方式,正如那一句中国老话:“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了表达清晰和广播的便利,在本书中,诺曼·格里兰先生采用了当代美国英语,我要提醒亲爱的读者:《音乐启蒙书》是建立在含有大量日常用语故事之上的。尤其是那些私人书信,充满了口语和俚语。这也是我们坚持本书以英汉对照版本出版的原因。

    因为本书当初是在电台以系列小品文的方式播出的,所以这个集子采用了日历体的方式。这366篇小品文非常适合做定量练习——每天一篇,每天进步一点点。

总之,我坚信,这部“一箭三雕”的作品将会增强读者在古典音乐方面的品位,提升文学方面的素养,让你的英语水平升级换代。

    这就是我说的“一石三鸟”——的确是一件便宜货。

    最后我要说,翻译这活儿,如果认真应付,真不是人干的活儿——但是很高尚。我相信,任何一个认真干过这个工作的人都会和我惺惺相惜。所以,任何关于翻译上瑕疵的严肃而中肯的批评都将受到热忱的欢迎。

                                                         

                                                 李波

                                                 2006年12月5日于北京朝阳
 
 
相关连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