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开学了,也就是说儿子的高三生活正式开始了,尽管从今年三月份我就开始了高三家长的关注与学习,可是事到今天我还是觉得有些紧张。
这周回去和儿子聊起了即将面临的高三生活,儿子说,“反正我这一年是什么也不去想了,只想着我的学习。”听得我那个高兴劲啊就别提了。但还是不放心地问他,“如果真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能做到处惊不乱吗?”
儿子是一个性格中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家庭小事不开心,以前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不是‘君子坦荡荡,而是小人常戚戚’。而他也一直为这种评价耿耿于怀,经常在做一些努力去改变自己因小事而影响情绪的习惯。自从高二结束,我发现他变了,经常会说“不和你们烦,我要高考了”,我想这可能是他自我做的心理暗示吧。
儿子回答我说,“反正就少想吧,如果实在要心情不好的话,担愿我们俩不要一起不好就行啦。”
呵呵,我知道,儿子这也是在暗示我不要因他不开心而不高兴呢。
我说,“让老妈告诉你一个诀窍怎样?”
看儿子没有反抗,我继续说:“送你一个字,‘装’,装出一付好心情!”
“你要我装?做假?”儿子挺惊讶。
“是啊,让我们俩一起装,装一年的好心情怎么样?”
看着儿子不理解的样子,我和他说起那天在网上看到的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我们常常逗眼泪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跟着就真的开心起来了。情绪改变导致行为改变。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像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会上升。心理研究的这个新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其办法就是“心临美境”。
例如,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可以多回忆愉快的时候,还可以用微笑来激励自己。当然,笑要真笑,要尽量多想快乐的事情。高声朗读也有帮助,只是读书时要有表情,且要选择能振奋精神而非忧郁之作。一项心理研究显示,心情烦恼的病人带着表情高声朗读后,他们的情绪会大为改善。
儿子听完没有说话,也不知道他听进去没有,不过这可是少有的听我说话不反驳的时候,我想至少他会去思考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