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8年4月24日,我国首个针对两院院士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写完成,报告通过对1955-2007年我国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区、学历构成、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及相关地区分布等情况调查与研究得出的。
《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编制。课题组依据院士出生地、毕业院校与申报单位所在地区在国内首次发布2008中国各省市院士排行榜、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还依据两院院士的毕业高校、申报高校发布2008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榜和2008中国高校院士排行榜。
少数民族院士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1.83%,满族是院士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调查发现,在我国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汉族院士1821人,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98.17%;少数民族院士34人,约占总数的1.83%。其中34名少数民族院士来自8个少数民族,约占我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4.55%。
从各少数民族两院院士人数来看,满族是当选两院院士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人,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0.97%;其次是蒙古族有5人,占总数的0.27%;回族有4人,占总数的0.22%;另外土家族有3人,白族、藏族、畲族和壮族各1人。从少数民族院士的性别来看,男性院士有31人,女性院士有3人。
1955-2007我国两院院士民族构成情况
序 |
民 |
院士人数 |
所占比例 |
1 |
汉族 |
1821 |
98.17% |
2 |
满族 |
18 |
0.97% |
3 |
蒙古族 |
5 |
0.27% |
4 |
回族 |
4 |
0.22% |
5 |
土家族 |
3 |
0.16% |
6 |
白族 |
1 |
0.05% |
藏族 |
1 |
0.05% |
|
畲族 |
1 |
0.05% |
|
壮族 |
1 |
0.05% |
(备注:以上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建国以来,我国在各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在科技发展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获得这一最高的科技荣誉尤其具有很大意义和影响,是我国大力促进民族共同繁荣政策在科技领域的一大具体体现,对于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和谐都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价值。
在北京工作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在辽宁出生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
调查发现,1955-2007当选的少数民族院士申报单位主要分布在我国11省市自治区,其中在北京工作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有17人。其次是天津、江苏、湖北、上海、湖南、新疆、山东、西藏、内蒙古、四川等省市。少数民族院士申报单位所在地区大都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科技较为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和沿海等大城市,主要在分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其中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工作的少数民族院士较多。
1955-2007我国少数民族院士申报单位地区分布情况
名次 |
省市 |
所在城市 |
院士人数 |
1 |
北京 |
北京 |
17 |
2 |
天津 |
天津 |
3 |
江苏 |
南京 |
3 |
|
4 |
湖北 |
武汉 |
2 |
上海 |
上海 |
2 |
|
湖南 |
长沙 |
2 |
|
7 |
新疆 |
乌鲁木齐 |
1 |
山东 |
青岛 |
1 |
|
西藏 |
拉萨 |
1 |
|
内蒙古 |
呼和浩特 |
1 |
|
四川 |
成都 |
1 |
(备注:以上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少数民族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辽宁出生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有11人,均为满族。其次是北京、湖北、湖南、吉林、山东和上海等省市。从少数民族院士出生地区来看,在由农村到城市,由偏远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口迁徙规律作用下,少数民族院士并非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出生,出生地的地域分布相对分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家应大力扶持和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加大“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繁荣计划的落实力度。
1955-2007我国少数民族院士出生地区分布情况
名次 |
省市 |
院士人数 |
出生城市 |
1 |
辽宁 |
11 |
北镇、新民、丹东、岫岩、沈阳、清源、开原 |
2 |
北京 |
3 |
- |
3 |
湖北 |
3 |
荆州、黄冈、恩施 |
4 |
湖南 |
2 |
张家界、保靖 |
吉林 |
2 |
四平、九台 |
|
山东 |
2 |
章丘、定陶 |
|
上海 |
2 |
- |
|
8 |
福建 |
1 |
宁化 |
广西 |
1 |
桂林 |
|
河南 |
1 |
开封 |
|
内蒙古 |
1 |
科右前旗 |
|
四川 |
1 |
成都 |
|
天津 |
1 |
- |
|
西藏 |
1 |
加查 |
|
云南 |
1 |
昆明 |
|
浙江 |
1 |
杭州 |
(备注:以上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少数民族院士均有大学以上学历,博士以上学历者约占总数的38.24%
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两院院士均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约占总数50%、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约占总数38.24%。1949年以后大学毕业的少数民族院士约占总数的61.76%。
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程度较1949年前有了较大提高。这充分证明国家实施各类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是一项有效的前瞻性战略。
少数民族院士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医药和农业科学等学科领域
调查发现,195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共增选少数民族院士17人,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化学部和数学物理学部等5个学部,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有5人。中国工程院共增选17名少数民族院士,主要分布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等6个学部,其中医药卫生学部和农业学部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各有5人。
从少数民族院士研究学科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医药、农业和地学等领域,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在生命科学、医药领域,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独立于汉族医学的医学体系(如藏医、蒙医等等),少数民族科技人才有其独特的发展与开拓空间。其二、很多矿产往往蕴藏于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边远地区,因此在地学领域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几率较大。
1955-2007我国少数民族院士学部分布情况
名次 |
名称 |
学部名称 |
院士人数 |
1 |
工程院 |
农业学部 |
5 |
工程院 |
医药卫生学部 |
5 |
|
科学院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5 |
|
4 |
科学院 |
地学部 |
4 |
科学院 |
技术科学部 |
4 |
|
6 |
工程院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3 |
科学院 |
化学部 |
3 |
|
8 |
工程院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2 |
9 |
工程院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1 |
工程院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1 |
|
科学院 |
数学物理学部 |
1 |
(备注:以上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写完成,由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中南大学蔡言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和中国校友网刘明等共同执笔编写完成。读者想了解报告全部内容请在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等网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