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委员会 |
中国大学排名的历史、依据与市场
刘 尧 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委会委员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4)
中国的大学“排名”由来已久,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一直对大学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划分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国家、部委、地方大学;综合、多科、单科、职技类大学;公办、民办大学;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职技型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其他大学;有研究生院、无研究生院;有博士授予权、有硕士授予权、有学士授予权大学和专科学校等等。这种“排名”目的主要是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服务的,虽然不排出具体的名次,但对社会、高等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影响很大,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其教育质量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反映大学教育质量的大学排名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大学“排名”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国家不主张进行大学排名的背景下,许多民间机构进行的大学排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对中国大学排名的争论,涉及如何正确看待的问题,也就是要对中国大学排名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国大学排名是也?非也?本文对其历史、依据和市场进行探讨。
一、大学排名的历史回顾
世界上大学排名的历史并不长,大体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率先推出全美大学排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是在1983年;英国的《泰晤士报》是在1986年开始大学排名的;德国《明镜》周刊是1989年开始的;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是1991年开始为加拿大46所大学排名的;日本《钻石周刊》是1993年开始大学排名的。中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后,国内许多学者就着手开始了对大学排名的探索。
1.中国第一个大学排名。1987年9月13日,《科技日报》以《我国科学计量指标的排序》为标题,公布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以《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为指标对中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名。这个只有1项指标的大学排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学者从此开始了对大学的定量排名研究。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对中国大学进行排名的研究和探索。
2.中国第一个多项指标的大学排名。1990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等学校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学会》1990年第2期发表了《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学计量多项指标排序及其分析》的论文。该文以原国家教委科技司编的1985~198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为数据源,选用其中的国外及全国刊物论文、专利批准、国家级奖等三项指标对中国86所重点大学进行了分类排序。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多项指标的大学排名。
3.中国第一个引入论文被引次数的大学排名。1991年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1年第1期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该简报列出了部分中国大学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被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引用的次数。这是国内首次引入论文引用次数的大学排名。
4.中国第一个对不同指标进行加权的大学排名。1992年4月,湖南大学张英等同志,根据原国家教委科技司编的1985?198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数据,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1992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全国86所重点高等学校1985?1989年科技活动评价》的论文。这是国内首次对不同成果赋予不同权重的大学排名。
5.中国第一个以国家政府部委名义发布的大学排名。1992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报)》上以《中国排出大学四强》为标题,公布了原国家科委排出的中国大学四强排名,这是迄今唯一以中国政府部委名义发布的大学排名。
6.中国第一个人文科学论文的大学排名。2000年5月30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课题组完成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该论文统计当年共收录国内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按年度发表各大学的论文统计结果。这是国内首个单纯使用人文科学论文的大学排名。[1]
7.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一级学科的大学排名。2002年3月,由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了国内首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80个研究生一级学科的评估。本次一级学科评估的特点之一是同时、全部。所谓同时、全部,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总计14371个博士点和硕士点无遗漏地进行评估。在同一时间评估所有的学科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评估学校将相近学科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转移到另一学科。[2]
8.中国第一个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排名。1995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以《94中国研究生院评估排行榜》为标题,在该杂志1995年第4期公布了原国家教委委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对全国33所大学研究生院的评估结果。该评估包括“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学科建设及成果”、“研究生院机构建设”三方面内容。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排名。
9.中国第一个大学高层次人才综合实力排名。1998年4月,中南大学蔡言厚研究员在《湖南研究生教育》1998年第2期发表《我国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实力比较》论文。文章根据中国各大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等情况,排出中国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实力前100名。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排名。
10.中国第一个引入学术声誉的大学排名。1999年7月15日,莱比格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青年报》发表《1999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了学术声誉最优的25所高等学校、师资最优的25所高等学校、新生质量最优的25所高等学校。该排名基本沿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评估体系,计有学术声誉、专家评分、论文、新生质量、师资、科研经费6项指标。这是国内第一个引入学术声誉的大学排名。
11.中国第一个采用公众投票的大学排名。2001年1月,《中国青年》杂志2001年第2期发表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信的文章《我心目中10所最好的国内大学》。该排名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青年》杂志社共同主办,采用社会公众随机书面和在互联网上投票的方法选举产生中国最好的大学。投票总数达到1.8万人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选择不分年龄、文化程度的投票选举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12.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实力排名。2000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发表了《高等学校科技实力排名》。该排名发表的衡量高等学校科技实力的3项指标是:科研经费、校办产业销售收入、高等学校科技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企业。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学科技实力排名。
13.中国第一个大学综合排名。1996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根据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学科建设及成果、学生质量等指标,在该杂志1996年第1期发表《中国高等学校排行榜》,列出中国最佳大学30所。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学综合排名。
14.中国第一个由专家确定指标权重的大学排名。1993年6月30日,武书连等在《广东科技报》发表《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排出中国大学1991年研究与发展前100名。该评估以原国家教委科技司编的《199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和社科司编的《1991年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共涉及25项指标。指标权重由中国203名专家确定,评估对象是中国614所本科大学。该评估是国内首次使用较大规模专家群体给定的权重作为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大学排名评估。
15.中国第一个与国外大学比较的大学排名。1999年9月,武书连等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1999年第9期发表《中国大学评价—1997研究与发展》。该排名在统计了三所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和三所中国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在科学前沿的差距后,指出中国要在21世纪初创造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出现奇迹。这是国内第一个与国外大学比较的大学排名。
16.中国第一个容量最大的大学排名。2001年6月,武书连等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6期发表《2001中国大学评价》。《2001中国大学评价》包含以下内容:本科大学排名;专科大学排名;研究生院排名;学院排名(对中国各大学按理学院、工学院、文学院等14个学院进行排名);专业排名(对中国各大学文理科的58个专业排名,其中理科专业34个,文科专业24个);分类排名;分省排名;各单项排名(包含人才培养、人均教育经费、科学研究、人均科研经费、教师博士率、研究生占学生比例、图书馆藏书量等数十个单项排名,分别对各大学的单项指标作出评估)。这是国内第一个容量最大的大学排名。[3]
17.中国的第一个单纯使用网络的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2004年推出“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排行榜分为“大学综合排名”和“大学专业排名”两部分。本次大学排行榜评选活动完全在网络上进行。不但大学排名数据由网友提供,排名的评估指标及权重也是通过网络投票决定的,并且所有数据都公开。这是国内第一个单纯使用网络的大学排名。同时,也是中国参评大学最多的大学排行榜(高等学校包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民办成人高等学校等);也是中国第一个数据来源全部公开的大学排行榜(所有大学及专业的客观资料信息均在中国校友会网站“资料信息”栏目详细列出,并注明出处,以方便网友查询)。[4]
18.中国第一个211工程大学排名。2002年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等,对中国89所211工程大学(不含3所军队院校)进行了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人均效率评估。课题组对89所211工程大学的评估结果显示,中国211工程大学人均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均得分最高的大学与人均得分最低的大学相差14.89倍。这是国内第一个211工程大学排名。[5]
19.中国第一个大学MBA排名。2000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曾组织专家对26所大学的MBA培养单位进行了教学合格评估,合格评估的结果在2001年以排名的形式发表了。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学MBA排名。[6]
另外,中国目前最大的大学排名机构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成功的对全国1000多所大学进行的长达10余年的潜心研究,其评估指标涵盖了从博士后教育直至专科生培养的所有教育层次,以及从国家级奖直至论文的所有科研成果表现形式。评估内容包括:本科大学排名、专科大学排名、大学研究生院排名、人才培养排名、科学研究排名、11个学科门排名、71个本科学科类排名、全部258个本科专业排名、80个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全部361个研究生二级学科排名、大学分类排名、分省排名、博士生质量排名、本科生质量排名等100多项指标。[7]
回顾中国10余年来大学排名的研究历程,早期多以科研成果排名为主,集中在自然科学、理工类专业,完全依据公开的客观数据,排名评估的指标、排名评估的主体、排名结果的发布途径相对单一。随着大学排名评估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进,现今的大学排名评估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开始尝试综合排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增加了主观的价值判断成分,指标渐成体系,排名评估的主体、排名结果的发布途径走向多元,研究生教育开始被作为单列项目进行排名,[8],大学排名基本是由民间机构进行,等等。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有大众传媒对大学进行排名,由大众传媒和民间组织对大学进行排名,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惯例”。
二、大学排名依据什么
大学排名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说要回答谁有权进行大学排名?依据什么进行大学排名?而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有政策法律和教育理论两方面的依据。
1.政策法律依据
中国现有法律明确确立了政府部门在高等学校评估中的应有地位,如《高等教育法》第44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作为大学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对大学实行较为集中的管理。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逐步走向多元化,不再仅仅与政府发生关系,还要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关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满足政府需要的同时,还需要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因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监督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9]1992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直接参与高等学校的建设、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2002年6月2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13条中指出的“要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估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估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法律,是政府和民间机构开展大学排名评估的政策法律依据。
2.教育理论依据
除以上的政策法律依据以外,还以教育评价学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在大学单项和综合排名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选用上,不同的排名评估主体可以依据评估目的和实际情况等因素自主选择。因此,现实的排名评估标准千差万别。比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综合排名,依据学术声誉、专家评分、论文、新生质量、师资、科研经费6项指标进行。中国网大的大学排名主要依据是:学术地位、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等,这些指标反映的是各高等学校资源占有现状、资源投入的条件状况指标。其他,如人均论文、人均专著、升学率与就业率是反映产出的指标。学术声誉可以视为一个笼统的质量指标。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全部依据公开数据,并“按人均得分相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科学假设为基础,解决不同类型大学的相互比较问题。[10]这些排名在指标选择、方法选用和信息采集等方面,只要符合教育评价学理论和符合实际情况都是无可厚非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