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细雨落入湖面,然后荡起历史的涟漪.《十二少》的一声锣响,昭告天下,伊能静思想型的怨妇造型(不是先前叛逆的伤春少女)已经成熟。编曲也迎合了当时流行的中国古典风,主要原因大约是琼瑶的爱情清装剧泛滥。准确的说至少这首歌曲的创作明显受到李碧华<胭脂扣>的影响.
“十二少”这个痴情胆小的男人最终还是被”如花”无奈放过.
中式传统的乐器至少有三种在里面露脸。和现在的嘻哈RAB中国风有质的区别,虽然都是对流行歌曲的改造。可是在此时看来当时是复古,而彼时也许只是改良!和21世纪周杰伦的那种R&B有天渊之别.
时代还是在进步,起码是技术和概念上!
伊能静又高又嗲的唱腔是这首《十二少》的标志,尽管以前的专集里面也有类似的唱腔,但这首歌曲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基本结束了安妮以往在走少女路线时期对歌曲感情诠释的稚嫩,直筒筒的无论唱什么类型的歌,在很多人听来差不多就一种调调,但从此开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感情表达成熟多样而且极度女性化的演唱方式。
不过这中唱腔也是后来最为港台乐评人批评的唱腔之一,ANNIE之后鲜有女歌手再尝试这种演唱套路,哪怕是走可爱路线的少女歌手也不敢把高和嗲这两个浓烈的元素一齐用在自己演唱风格。尤其是94年以后,连ANNIE本人都觉得这种的唱腔需要改进,出了《下大雨》对自己唱腔进行彻底改造。
我个人认为伊能静在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还是稍微急了一点,太想证明自己的演唱实力。反而吃力不讨好,暴露一些自己的缺点。比如长抒情歌曲时气息还是不怎么连贯,咬音也稍微有点不准,高音实在太勉强,本来是想荡气回肠,最后变成肝肠寸断。虽说作为新鲜尝试值得赞许,但还是希望量力而行!
明显的对比就是三年后的94年,ANNIE在自己的生日演唱会上再度演唱的时候,这些缺点几乎完全消失。特别是最后的高音那句----“你的魂魄不曾入梦来”,就比91年的时候处理要游刃有余的多。
不过我很喜欢这首编曲的精致以及加入《葬花词》的凄美,如果伊能静的唱腔更老练一点,这首歌完全有可能打败《SAYONARA》在我心中的排名。不过在网上票选的时候,这首歌还是比《SAYONARA》票数多。看来伊能静此时失败的尝试还是被大家担待喽。这是个鼓励创新的时代和行业!
《亲密的背后》,整体上虽说俗了些,起俗艳可以和下一张的《我不过是你的游戏吗》有得一拼。
曾经情人的絮语啊,怎么现在听起来有类似《最佳男主角》的危机。
是不是做不成情人,也就不能做朋友了呢?
《亲密的背后》已经有复仇的怨怒,不过和下一张里的《恶女》相比又多了几分不忍。
《恶魔的新娘》是对爱情的否定,是知道真相后对爱情的否定,被欺骗的少女在迎风呼啸,情感复杂的呼啸。有自怜自伤,更多的是不甘心。
个人认为,爱情里的不甘心是中恐怖而且不受理智控制的力量,比如古典中国里的霍小玉还有后来在ANNIE自己的唱片《圣女传说》中浓墨重彩的西方复仇女神美狄亚。
那绝对是个纠结的噩梦!
应该是为了唱片形式上的对称,还为了给这张充满幽怨气息的唱片留一个相对光明的尾巴——《陪在你左右》做为这张唱片的第5主打,余韵流芳的登场。
我个人实在对这首并不怎么突出的励志作品赶兴趣,但是ANNIE和唱片公司好象很喜欢这首歌。在《安妮的王子》大卖以后,迅速推出的一本励志散文集就是以“陪在你左右”命名的。
久病成良医一向的伊能静关心青少年成长问题。在专集推出后开始了在台湾许多校园里进行巡回演讲,解答成长的迷惑!
其实,只要大家能够看到当时原版的这张唱片,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在唱片文案上和飞鹰的前6张有很大的不一样。反而更接近后来飞碟制作的那些唱片文安的风格,所以“公主”花落谁家,其实早有定数。
但,唱片版权的某些问题限制了这张本来是可以进入ANNIE唱片三甲之列唱片的知名度,而且,后来很多ANNIE有影响力的精选集合也因为版权问题,也只能对这张素质优良的望洋兴叹。同样也因为版权的关系,像我这种在大陆搜求ANNIE任何资料恨不能用上穷碧落下黄泉来形容的铁丝,在整整14年中,却没有看见整张唱片中任何一首作品的MV。
还能说什么呢?遗憾!
回头来看看现实里伊能静的事业和爱情,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还是去问UFO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