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在飞鹰的最后一张唱片是1991年10月发行的《安妮的王子》。
谁是安妮的王子?一时成为坊间话题。伊能静在飞鹰的唱片约马上到期,是下一家的唱片约怎么签?正当红的被飞鹰一手打造的流行乐坛公主伊能静的个人情感生活也日益被媒体和歌迷关注,甚至是被盯住。
“安妮的王子”一语双关伊能静的事业和爱情。
写到这不得不佩服飞鹰每次抛给媒体和民众的噱头一向都是很对时机的。
到底花落谁家呢?光凭这个问号就完全可以保证这张唱片的销售数字。舆论和宣传是多么可怕的东西!
从这一张开始,安妮在自己的音乐盒子里放进了自己的感情,唱腔里的感情成分仿佛一夜之间就活跃起来,前几张直筒筒的童音也仿佛在一夜中长大,而且还大胆挑战自己高音的极限。很多喜欢伊能静的朋友都觉得这张唱片是伊能静的小女人形象的正式起步专集,而且是伊能静在飞鹰策划上最精良的一张唱片,兼顾商业和艺术,尤其是宣传的成功。选曲上也有相当微妙的变化,纯粹的情与爱已经和少女类,励志类的招牌歌曲平分秋色,尽管这张唱片的名气没有《悲伤茱丽叶》大。的确在做了四年的纯粹少女偶像后,安妮公主也要成长,尝试一下小女人风格也不是个冒险的行为。何况这是伊能静签约期里最后一张唱片,东家当然乐意送一点形象自由给歌手,真心实意的顺水人情。
在这张唱片里,我看到了发掘并栽培伊能静的飞鹰公司对她深深的关爱。
封面的伊能静是个娇俏的中式复古造型,云鬓玉容,巧笑嫣然,一改过去的或幽怨或青涩或可爱或夸张的传统,走小女人路线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而且咋看下极似当时红极一时的女演员徐小凡,就是演《婉君》的那个。娱乐圈里的女明星之间相象是很平常的事情,可伊能静像的女明星实在太多,或着说是她们像伊能静也无不可,比如某时期她像陈明真,某时期她像李若彤,某时期她像宋慧乔,某时期她像徐若萱等等总数估计5个以上,不同时期不同造型主要是不同发型的伊能静,总会和不同个时期某个很红的女明星相象。这还仅仅是外貌上的,还不考虑声线,才艺表演风格其他的方面。只能说伊能静是个不容质疑绝对不折不扣的大美女,而且她的美丽还是与时俱进的那种,至少是无数美女的中间值。
尽管她割过双眼皮,为人诟病成“人造美女”。殊不知10多年后的今天,“人造美女”已经成了每个女人随时随地都愿意都可以做到的小事。割双眼皮算什么,拉皮都不过那么回事!
14年后步入中年而且已经是一个3岁孩子母亲的伊能静依然是台湾的“美丽教主”。仪态万方雍容华贵的在中天10点档的“美丽艺能界”里为自己的教徒们指点美容迷津,为每个女人创造更多美丽自己取悦别人的独门秘方。
本张唱片如果仔细听,你会觉得9首歌曲加在一起是一部和谐统一的文艺爱情剧。尽管后来的〈恋爱中的女人〉把本张唱片的这个特点加以提升,并发挥成伊能静自己最成功的唱片。但,这次开先是成功的试验。
专集第一次没有像以往用一首或两首歌做整张唱片的名字,而是概括的用了“安妮的王子”这个笼统的称谓,也开启了伊能静的一个新时代,那就是专集的综合素质的提高,10首歌的平均水平已经大幅提升,很难决定用其中的一首作为单一的主打。虽说可能受众的焦点被模糊,可是从专集的音乐品质上来说却是一个质的飞跃。不再像以往的唱片里有佳句而无佳篇,即伊能静在主打歌曲里的表现不错,但是在其他歌曲里的表现参差不齐,也可以说主打歌的音乐质量不错,但其他歌曲参差不齐。
第一首《小教父》是伊能静男装造型的颠峰作品,感觉和她第一张里的《爸爸不要说》风格很像,都是有点摇滚,鼓点打的很卖力。同时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首歌曲,内容仿佛是《街道顽童》的延续,不过主角长大了,开始被情所伤,为爱所苦,怀疑着却又不断的被诱惑着。
伊能静喜欢在自己的歌曲里加入浓厚的教育色彩,除了是她的用心之外,同时也说明她红的程度已经让唱片公司特别优待以及当时的商业压力并不大。看看15年后唱片的市场环境,有多少歌星可以如此从容的在流行音乐唱片里如此复杂艰深的说教?且不说一向极端商业的香港乐坛,就是人文气息浓厚的台湾还有多少歌星和唱片公司敢把精力放在歌曲的教育意义上?
不过第二首《诱惑我的心》是个庸俗的败笔,虽然安妮想表达爱情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可是安妮写的歌词太平铺直叙,和着俗艳的乐曲,可以说是伊能静最失败的主打歌曲,至少时间证明的结果是这个样子。连伊能静的前30首都进不了,就别遑论TOP20 ,TOP10 。
不过90年代的流行歌曲大多都是这种调子。在当时做个主打歌倒是不错的,吵吵闹闹,节奏欢快,也很能吸引当时一大部分人的注意,也包括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不用任何感情的让身体放松一下。
纯粹是娱乐。
可是伊能静的优秀作品中没有一首适合让人放松,或纯粹仅仅让人娱乐。那些宝贝一定要用心听,反复听,还要用脑。
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