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江湖从不缺乏看点,尤其在经历了出人意料的“短暂”金融危机洗礼后,2009年的夏天真的很热。年初,还在担心资金链、销售额,6个月后,大家已经盆满钵满,始又疯狂拿地了。
7月的一个榜单很有名,很吸引眼球,它几乎网罗了排得着数的房地产名企的2009年上半年销售业绩、销售面积数据,显得比这些公司的公告还及时、还权威。这就是易居中国旗下的克尔瑞(中国)信息有限公司发布的《2009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尽管业内也有人质疑某些大公司的缺席,也有上榜公司称数据不太准确,但自出世便称“公正”、“无利益关系”为己任的克尔瑞及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的数据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一定说服性。
经过半年多的马不停蹄的销售奔跑,各大地产公司大多都交出了斐然的销售业绩。看这个榜单,销售额排行榜前三甲是万科、保利、中海,销售面积前三甲是万科、保利和恒大。老大万科依然老大,而被老大万科特别关注过并谦虚学习过的碧桂园在哪里?
关于碧桂园,通过这个榜单,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反差。
在克尔瑞的销售业绩排行榜里,碧桂园没进前十,而是以68.56亿元排在第十五位。而且,这个能级与老大万科近300亿元的能级相去很远,只能排在20强里的第三梯队;而在销售量排行榜里,碧桂园则跻身第二梯队,以151.02万平方米占据第七。这是第一个反差。
按照这组数据计算平均售价的话,最贵的要数绿城集团,超过14700元/平方米(这当然是该集团的产品属性决定的);两榜单前二甲万科、保利均价均接近一万元。而20强里大约9成以上的企业平均售价都在万元上下,除去以商业地产为主的几个企业,多数住宅为主的开发企业也是如此。只有两个“异数”——碧桂园与世纪金源,它们的平均售价几乎只是万科、保利平均售价的一半,碧桂园仅略高于世纪金源,均价在4500元/平方米左右,甚至与最贵的绿城集团相差超过10000元/平方米。一个向来位列住宅开发第一梯队的大型上市公司,平均售价远低于同等规模企业,这是第二个反差。
媒体纷纷把关注目光投向“出头鸟”,也就是排名在前的公司,或者屡屡现身地王拍卖现场的企业,这个榜单里的企业不乏刚刚拿过地王的房企,而几乎没有人提及碧桂园,这种冷落际遇与曾经的镁光灯聚焦、碧桂园躲之不及形成鲜明对比。这可以算作第三个反差。
上述反差也可以描述为“碧桂园销售金额与销售面积排行榜的倒挂现象”。
在今年上半年楼市火速回暖并蹿升的情况下,碧桂园的表现在媒体和业界看来可谓平淡,甚至较差。按照克尔瑞的计算,碧桂园销售额反而出现同比下跌,跌幅超过7%,在20强里碧桂园成为其中唯一一家上半年销售额低于去年同期的上市地产公司。
其实,事实是,碧桂园最新数据刚刚出炉,比它们自己早先估算的表现“我们的销售业绩与去年同期持平”还要好些:上半年合同销售额87.9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约6.5%;销售面积191.8万平方米,同期增长约30%。
那么按照这个数字,克尔瑞的排名将会改写:
销售额排行榜上,碧桂园应是超过金地,上升五位,位列第十;销售面积排行榜上,上升一位,位列第六。全部进入第一梯队,而销售均价依然在4500元左右,很低。
可是,在别人价量攀升、咄咄逼人的回暖季,这样的答卷岂能满足传媒的口味?以下纯属个人想法。
如果别人从这份倒挂的排行榜里,看到的碧桂园此刻是落寞的,商业模式遭遇了瓶颈,其二三线、三四线城市发展路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毫无优势可言,甚至有人怀疑碧桂园的传奇从此落寞了,我看到的却是另一面:一个从未拿过各地地王的上市房企,一个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城市化路线的上市房企,一个从不拼房价、一直强调产品适用性的上市房企。这样房企的存在,其实蛮让人欣慰的。
在人们批评城区地价高企、地王频现、这样的城市化是危险的、开发商推高房价泡沫等等的时候,碧桂园的模式远离了这些,是不是应该得到表扬呢?成了传媒口中的不造泡沫的楷模?事实不是。人们也在苛刻地批评碧桂园模式盈利太慢、利润率偏低,产品档次不够、售价不高,进不了大城市,没本事拿地王。呵呵,这就是双维度、多种标准看问题的结果。
如果咱们拿企业责任、社会责任说事,那就说碧桂园不推泡沫、诚信老实经营,凭运作、靠时机上了市,知道自己过去管理组织架构的不足,一直在兢兢业业调整架构,至少在尽力做个好公司;如果咱们拿企业盈利能力、发展模式、产品说事,那就说碧桂园一直拿产品研发当回事,把企业成本控制当回事,它的发展模式需要变革与否尚待股东与董事会的判断,此刻的慢是否代表的就是不行,我看未必。咱们分开维度看问题,因为有的事在一个角度看是好事,在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坏事了。
今天,或许别人的“旺财季”是碧桂园的“落寞季”,但我个人绝不认为这代表碧桂园从此落寞。我们来做两个假设:第一,房价这轮飙升持续,从一线城市必然传导至二三线,那么碧桂园的盈利也将“受益”(如果房价卖得高就是好事的话);第二,房价这轮飙升不可持续,因为地价、房价的强力反弹逼得政策再度收紧,透支了房企的“幸运”,那么支撑碧桂园的刚性需求客户群依然受影响不大,碧桂园模式那时又会显示出对政策变化反应不敏感的保护机制。总之,碧桂园模式的确有着一个保护层,不会太火爆,也不会倒大霉。说得冠冕堂皇一点,如果都认为住房不仅是经济,也是民生,那么售价低、交易量大、销售面积高的房企,是符合政治需要的。
写到这里,又看到一个榜单(榜单、报告最近真多啊,呵呵),根据IRI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房地产行业网络口碑报告》显示,碧桂园的网络口碑关注度很高,品牌影响力很大。万科虽然在网络口碑综合指数得分上以79.6分压过碧桂园的73.0分,占据了榜首,但是其网络口碑评价度却只有45.1分,在网络口碑Top5房企中排在倒数第二。万科掌门人王石的个人影响力和媒体曝光率对于品牌和楼盘知名度提升是不言而喻的,碧桂园掌门人的低调则是出了名的,和人家万科拼知名度,碧桂园靠的还就是低价多销的产品,在走出华南面向全国拼知名度的路上,碧桂园选的是一条没有捷径的实在路。笔者会继续关注碧桂园,咱们边走边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