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时代的思考:谭嗣同、《大刀王五》以及“自私”

(2009-12-06 13:05:44)
标签:

一点思考

杂谈

分类: 瀛眼看人

 

    一个人,厕上、车上、枕上,都在读书,给身边的学生、朋友讲历史、讲当下,可以讲三天三夜不停,听过的人如“蒜捣泥”般点头,称“打开了一扇扇门啊”。

 

    现在,这个人不写博客、不写微博,不写任何东西,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每天在“三上”时读书,任何找他请教的人,他从不吝付出自己的智慧。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研究。

 

    这样一个人,让我想起了很多,想起了高中时代的一点思考。

 

    当年看电影《大刀王五》,学校包场,所有学生必看,然后让我们写“观后感”。当年的“观后感”,可跟今天的影评不一样,那是要“主流”的——也就是看了这个电影,对你的人生有何启发之类的。

 

    我看了电影之后,有点不同的感觉,写了个观后感:《谭嗣同的“自私”》。

 

    今天的人已经不了解这个电影了,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大刀王五与谭嗣同是生死之交,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大刀王五为朋友两肋插刀,营救谭。在大刀王五的努力下,谭有可能逃亡,从而保全性命。但电影中,谭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等着清兵来抓。最后留下著名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篇而从容就义。

 

    看电影的那年,我16岁,反正,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谭嗣同本可以逃亡,可以保存性命,从而继续自己的理想,继续实现之,甚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让这一理想继续。而谭呢,却选择了英勇就义,从而留下了千古英名。

 

    如果谭嗣同没有一点逃亡的可能性,那就不用讨论了,但电影里(后来发现事实也是如此)表明,他的确有机会走掉(如康有为),可是,他没走。清兵一抓,一杀,他留下了千古美名。

 

    当时的我,就在想,如果他走了会如何呢?他可以继续做些真真正正的实事啊!基于这个朴素的想法,于是,我写了观后感,我认为,谭嗣同是“自私的”:在“千古美名”与“做实事”之间,他选择了前者,所以,我有了那个结论。

 

    注意,我对谭的质疑,不是“贪生怕死”那么简单和浅薄,我不质疑谭的英勇,但我质疑的是,谭不能由此做事了。

 

    这个“不主流”甚至有点“反动”的观后感,并没有被教写作的祖老师批评,他只写了“这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我很感动这一点,甚至在写作课上,祖老师还让我上台去讲出来,让同学们探讨。只是,我讲了之后,没有任何回响,反而还有嘲笑。

 

    祖老师给我留了个开放的评语,而事实上,这件事,这个观点,一直在我心中,我一直在看更多类似的书和话题,一直在思考。

 

    长大了一些之后,上了大学吧,我也有了新的认知。我想,谭嗣同的做法,留下的美名、英勇付义的举动,可以激励无数的后来者,激发出更多人的斗志,从而走上这条道路。在某些历史的关键点上,需要这样的英雄,需要这样的楷模。

 

    今天,我已经认同了谭嗣同当年的做法,他的确昭示了后来者。但我对这一类事情的思考,直到今天仍没有中止。

 

    历史的真相本来就看不清,人的选择也是多元化的。

 

    抛开谭嗣同不说,无数人景仰的陈寅恪,在大变革来临的时候,他有机会走,但他没走。

 

    走了,学术、思想能继续,例子有很多,如胡适、钱穆;但他没走,内心是如何想的?没人知道。他后半生只写了一部《柳如是别传》。可是,他的经历也让今天无数的人思考和景仰,启迪人的思想!这也是事实。

 

    人性是复杂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上的意义更是多角度的。

 

    敦轻敦重?这些人的举动、选择,对当下有如何的启迪?这才是我更想明了的。

 

    谭嗣同,我尊敬;做了实事、背了骂名的李鸿章,我也尊敬;后半生都在后悔的陈寅恪,也有他的昭示意义。。。。。

 

     至于我,我比较认同李慎之所向往的选择,去一所学校,教孩子们公民教育。我理解这种选择,打开“一扇扇窗子”,看着一双双不断变亮的眼睛,做一点点实事,我想,这更让人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