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年前的旧文章——“囚徒”李一男(上)

(2008-12-24 06:20:57)
标签:

李一男

华为

港湾

it

分类: 我是记者

注:这篇文章写于2年前,一直没放到博客上。前几天再次采访李一男,想起这篇文章,发现此文在网上转载很多,但不少都变了样,所以,这里把原文章帖出来。

 

 

“囚徒”李一男

 

记者 李瀛寰 周游  写于2006年9月

 

在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里,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两名囚徒最终还是放弃了彼此合作的可能,在“理性经济人”的判断基础上做出了“非合作”的“纳什均衡”选择。

在港湾遭遇收编之后,李一男面对老东家能够打出的牌已经越来越少,实质上已经堕入无可选择的“囚徒困境”;而以“惨胜如败”来表明自己心迹的任正非,在面对自己昔日爱将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面临类似的两难境地呢?

 

 

上篇:真相

 

 

记得看过一个美国电影,讲的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小孩的故事。老人被坏人杀死之前,跟这个孩子说:“记住,如果你碰到一个寻找‘真相’的人,你才能跟他走。”之后在来办案的警察、法医等人中,躲起来的小孩终于听到了一个人嘴里说出了“Truth”这个词,于是,他跟踪他的车,找到了这个试图发掘真相的人。

接下来的是个沉重的话题,所以,才想以一个轻松的故事开头。无他,放松一下。

真相,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在李一男回归华为这个故事中,我们找不到真相。

李一男回归华为是一件客观事实,但是,为什么回去?是履行华为收购港湾资产协议的举动,还是任正非、李一男经过彻底长谈而达成了共创美好明天的共识?除了他们自己,没人知道。

无论是华为,还是原来的港湾,都不是上市公司,没有向公众批露收购细节以及发展规划的责任和义务。

真相无人得知,所有媒体铺天盖地的声音都是猜测和评论,没有人能够了解真相,但却都在种种猜测中试图寻找真相。

以下叙述完全来自真实,如果能称得上真相,至少可以为“华为/港湾真相”的拼图填上一角。

 

真相之一:股权得以兑现 

 

一位港湾的元老,在港湾被收购之前离职,现在已成自由人。港湾初创之际就追随李一男来到港湾,在分配期权时,他用0.01美元/股购买了100万内部股。他一直对港湾充满期待并努力工作,虽然工作中多次面对李一男的诘难,他尚能理解,因为企业要发展嘛,诸多事情都要快速而且有序地发展。偶尔的抱怨虽有,但他仍尽心尽力为港湾忙活。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上半年期间,随着李一男的全部重心转移到了港湾上市的运作,这位元老的乐观也达到了顶点。某次碰面,他兴高采烈,席间对未来充满了热切的憧憬。虽然没有明说,但在他的预期中,港湾上市的话,如果达到1美元/股,他的收入就会翻100倍。而港湾上市的话,以当时的势头绝不止这个价,如果乐观点,按10美元/股计算,噢,他已经不想算了,只想乐了。他想象着自己由此可以退休了,可以按自己所想过上纵情游四海的生活了,焉能不乐?

然而,华为伸了一下脚,港湾上市的梦就此划上了句号。他也由兴奋转成了消沉。也许是在华为和港湾都呆得太久,太了解双方了,他敏锐地嗅出了什么,就在华为收购港湾前不久,他辞职了,离开了港湾,回家了。在走的时候,他拿到了部分兑现股权。因为没有上市,按当初的承诺,他拿到0.05美元/股的退股价,增值5倍。

时至今日,在他赋闲在家的某一天,他接到了人称“大内总管”、负责财务的港湾公司王副总裁的电话,说他可以去领他的股金的尾款了,还是按0.05美元/股的价格兑现。他说,港湾现在虽然如此,但还善始善终。如此,他很欣慰。

可是,港湾被收购发生之后,再兑现可就没这么幸运了。无论是回华为,还是没回华为的人,凡是有股权的人,都是按0.01美元/股的原股价兑现的,一点增值也没有。也许对这些人来说,还能把钱拿回来就已经不错了。

那么,还原到真相。李一男此番重回华为,是不是为了旧部着想,充分履行合约,让自己曾经的员工拿到这笔应得的钱,不让曾经的投资打了水漂?因为只有这样,港湾才有钱给员工兑现。如此,李一男付出的又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有传言说,李一男回去,他会得到华为1200万的股权。而这些都是传闻,无法得到证实。但是,这个曾经的港湾员工的遭遇却是真实的,也是在整个事件中能令观者欣慰的一件事。毕竟这是来自普通员工的心声啊!

目前,港湾公司还有不少人在留守。港湾副总裁彭松留守处理善后事宜。一方面还有部分扩容的合同要执行,另外,还有2个多亿的尾款没有追回来。为了服务好以往的客户,目前,港湾还有80多人的售后服务团队在继续工作。

 

 

真相之二:李一男二三事

 

很多大书特书李一男如何如何的人,甚至连李一男本人都没有见过。这么说不是夸耀自己见过李一男,而是说明见李一男一面都多不容易啊,因为他一直以任正非为榜样。比任正非“进步”一点的是,从来没有一位记者采访过任,而李一男毕竟接受过几次采访,尽管为数不多。

200112月,在采访过李一男之后,笔者写下了这样的开头:“截至10月底,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港湾网络已经入账近2亿元。面对这个足以欣慰的业绩,港湾网络总经理李一男显得很平静,他说:‘港湾网络明年的目标是5个亿。’李一男非常务实,没有夸夸其谈,说话直指问题的核心,简洁而充满信心。”

然而,我们所写的文章是一定要经过港湾确认的。这段话在经过李一男的确认后,被改成了“截至10月底,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港湾网络销售额已近2亿元。面对这个令人欣慰的业绩,港湾网络总经理李一男显得很平静。”

他在采访中所说的“5个亿”的数字不见了,他回避了港湾的野心和目标。说可说,说的时候,李一男的确也很平静,尽管“5个亿”这个数字不能与他身上的“文弱书生”的某些气质相符,但听者还是能感受到他话语之中的自信与霸气。说归说,说得痛快是说者的事,可是,说完之后,说者就不想让这股可能是瞬间涌现出来的“自信与霸气”见诸报端,于是,我们的文章只能照他改过的发表。

这时的李一男,心内是有着“自信与霸气”的,但是,他更知道,他的对手是华为,他不想惹怒任正非,他在说过、痛快过之后,想得只是低调,“偷偷地进村,打枪地不要”。而此际,从华为传来的消息也是,任正非极端关注港湾的声音,凡是港湾的报道一定要送达他的桌面。两个人的“杠上”已经开始。

2001年乃至2002年,是港湾发展的黄金时期,李一男嘴里的“5个亿”在2002年底实现了。当时,港湾的目标是每年翻一番。前两年做到了,可是,从5个亿到10个亿就不那么轻松了。也曾听说,为了完成10个亿,港湾的销售人员在年底前突击签单的事实。于是,港湾完成了10个亿,目标又变成了20个亿。于是,李一男与任正非的较量也逐步升级。

这些都是事实,能还原多少真相不得而知。正如华为的一位朋友所言:“我想帮你,可是,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帮都没法帮。”

是的,真相可能只在任正非、李一男、黄耀旭、孙亚芳等几个人的头脑中,外人无法得知。外界苦苦地想得知真相,不排除有八卦之人,但是,我们更想知道的是真实,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这是教科书。虽然不可能,但是,我们仍在努力。

最后,还是以轻松的电影结束。有关于“水门事件”的一个电影中,《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讲了这样一件事。总编上午采访一位前议员时,前议员说他决不参选,《华盛顿邮报》如此就发了新闻。可是,下午,这位前议员在电视上讲话,决定参选。这位总编说:“我没有错,这就是新闻。”

记录真实,记录历史,真知者自会从中发现更多的“新闻”。

 

文章下篇《囚徒困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