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影评/乐评李安《色戒》张爱玲《断臂山》自信人性 |
分类: 我看电影 |
李安的《色·戒》毁誉掺半,质疑的声音层出不穷,有人从民族大义去解读,有人用偏离时代真实去解读,但我认为,李安的《色·戒》错就错在没有遵从原著。既然用了小说《色·戒》里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框架和所谓爱情的主题,而电影《色·戒》的发展和走向却严重背离了小说,我以为这就是李安最大的败笔。
所谓“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完全不同,不可比较”这种观点并不可取。的确,两者是不同的,在同样的模子里,两个人各说各话。但因为电影和小说的人物、情节、背景以及主题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关于人性的解读、关于所谓的爱情的阐释就是可以比较的。
不少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也未必多么完美,甚至因为掺杂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历程而变得有些“情绪化”或是暧昧。面对这样一个故事,李安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不是不可以超越,而事实的结果是,李安讲的故事并没有张爱玲的真实、感人,谈何超越?
事实上,我对李安一直有好感,这种好感更在《断臂山》里达到了顶点。如果说,谁人能代表华语电影未来的期望,我那时以为非李安莫属。尤其是看到李安在那时的表现出来的谦逊、质朴,更感觉他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积淀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深刻与儒雅,成为华人在国际电影界的希望与骄傲。
我想是《断臂山》的成功给李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在《色·戒》里开始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然而,这个自信似乎是来得早了一点。如果李安完全是在讲一个新的故事,也无可厚非,但他在选择了张爱玲的小说之后还加上了自己的东西——然而,加得并不好——这是不聪明的,并且暴露了李安当下的过度自信。
说白了,好电影的第一要素仍是故事,就算是假的,但只要能编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仍能赚得无数眼泪和现实中找不到的情感寄托,如《断臂山》。而好故事的根基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合情合理”。李安的《色·戒》先缺少了合情合理和自圆其说,任他再怎么铺排,也显得假模假式。
李安仍在电影里歌咏爱情,当然这种爱情的假象不是不能在电影里描绘,但要看怎么描。换言之,《色·戒》的人物、背景、故事,承载不了李安一向认同和一直所歌咏的爱情。抗日的时代背景下,历练世事、苟活于乱世的汉奸和清纯的、有着爱国志向的女学生,在一起事先就谋划很长时间的刺杀行动面前,能不能演绎出一场旷世绝恋?当然可以。李安也有这样的企图,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脱离原著的原因,李安有着自己对理想,对伟大爱情的理想和对人性美好的憧憬。所以,这一次他把爱情置于更“不可能”或者是“更挑战人性”的困局下,通过性爱的的手段来传达他伟大爱情的理想。
但是,李安太理想化了,在那样一个故事里,性爱可能让王佳芝迷失,但绝不会让汉奸易先生迷失,否则他不会在那样一个乱世里生存下来。这也正是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的原因:“他只是微笑。女佣倒了茶来,他在茶杯碟子里磕了磕烟灰,看了墙上的厚呢窗帘一眼。把整个墙都盖住了,可以躲多少刺客?他还有点心惊肉跳的。”而不是李安镜头里的易先生对旧物、旧人的留恋和痛心。
所以,我以为李安太过于自信了,想铺排自己的理想可以,但是,选错了对象和故事的框架。张爱玲三十年写成一部短篇《色·戒》,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她对人性、对爱情理解的一个集大成者,爱情需要机缘,更是基于人性的自私之上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人的本性该有怎样的表现?我以为,张爱玲已经做到了该有的极致。
而李安不仅没有理解张爱玲,而且也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功。李安的《断臂山》之所以大获成功,原因就在于99%地遵从了原著。《断臂山》的作者美国作家安妮·普劳克丝50多岁才开始写作,一写就震撼世界,获奖无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仅举一例,《断臂山》中关于人性的自私也是有着足够的描写,恩尼斯面对杰克的诉说:“如果我能放弃,我早就放弃了,你像栓住一条狗一样栓住了我,我无法摆脱对你的爱。”(大意如此),恩尼斯虽然痛苦,但仍没有按杰克的设计,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因为恩尼斯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两个同性恋在一起就面临着生命的危险,所以,恩尼斯选择了继续自己的生活,他的自私在于珍惜自己的命。虽然痛苦,但能保全性命。而不顾一切的杰克则最后死在了痛恨同恋者的棍棒之下。事实上,在安妮·普劳克丝的笔下,这种面对爱情时的自私是隐性的,也同时成就了显象的那个“两件带血的衬衣”的关于爱情的“美满结局”。
安妮·普劳克丝的《断臂山》不仅有着爱情在面对社会时的种种不得己和考量,而且有着爱情的发生与发展的合理的解读,如两个主人公在年少清纯时恰好相遇的安排,爱情发生的Timing刚好合适。如果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历经情感的男人和一个清纯男孩的相遇,未必就有这样的故事发生。爱情的发生是需要时间、地点种种机缘的,这方面,张爱玲写得恰到好处,如《倾城之恋》。
李安的《断臂山》基本上完全遵从了安妮·普劳克丝的原著,所以,电影《断臂山》大获成功。但是,李安并没有真正明白《断臂山》所表达的精髓和隐藏着的人性的自私。于是,在《断臂山》的成功之后,李安选择了张爱玲的小说,自信地加上了自己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理解,却是错了。如果他选择一个新的故事,也许就少了这些诟病。我想那些从各个角度批评李安的人,心中总有张爱玲原著的影子。
小说家往往是对人性有着最深理解的一些人,否则也写不出那么优秀的作品,张爱玲直到今天仍然“活着”就是个明证。当李安对人性的理解无法超越张爱玲时,他最好的选择就是遵从张爱玲的原著。但是,李安过于自信了,他不自知。而这个过于自信或许就是李安走下坡路的开始。但是,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局面。我期望的仍是李安能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精髓,给我们这些热爱电影的人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