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oogle谷歌了,MSN能否“迷死你”?

(2006-04-15 05:22:27)
分类: 我是记者

   昨天看编辑做版,眼睛突然被“谷歌”挡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是关于Google CEO来华并且取了一个有点意外的“谷歌”之名的报道。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九歌》,屈原老先生的大作。当即,我认为,Google要进入中国市场,在名字上就有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意思。后来又看到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对这个名字的说法,他是用七巧板的形式,拼出了Google的中文名称,并且表示,其意为丰收之歌,象征着收获的喜悦。

  

   的确,《九歌》就是楚人祭祀时所吟咏之歌,所敬神明包括太阳、河伯、山神等等。施密特对“谷歌”的解释也很准确,而且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美好希望。我妄自揣测,Google有点敬谷神的意思。

 

   其实,我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浸淫长大的人,从小背诵“后皇嘉树,桔来服兮”,所以,我对Google和施密特此举甚有好感。但是,问题在于,“谷歌”在意境上的美好能否变成使用时的美好呢?

 

   我们使用Google已有几年时间,平常开会探讨一个话题时,常说一句:“Google一下。”说“Google”时,有“L”音做结尾,有一种往回收的感觉,有种回味,有种荡漾。现在变成了谷歌,L音没了,平直地铺陈出来,颇感生硬。

 

   看见新闻里谈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过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双字节的中文环境中,43%的用户一直用Google的英文称呼,26%的人称Google为“狗狗”,13%的人称Google为“古狗”。网民自己的译法其实很说明问题,用“狗”做结尾,和“L”音的感觉是一样的,都有点卷音,和英文“Google”不谋而合。

 

   尤其是,当人们对“谷歌”所传递的文化意义不明所以的时候,再加上与我们已经习惯的叫法如此地不一样,所以,“谷歌”给人的感觉就是:相当意外。

 

   不能说“谷歌”不好,但至少,“谷歌”一下,和“Google”一下,感觉明显不同。尽管我对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谷歌”的意境明显有好感,但是,我以为,“谷歌”能让大家接受并流传开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从汉语言环境来看,能够被人接受并广泛流传的英文译名,或者是音译,或者是音译加意译,精彩的如“可口可乐”,真是绝了。

 

   再来说另一个我们常用的MSN,昨日与朋友闲聊此话题,他说几年前,MSN刚流行的时候,他们小区的邻居们就用上了。但是,邻居里老小都有,不会英语的大有人在,读起MSN有点绕口,朋友当即就说:“以后就叫迷死你吧。”,结果至今这个小区的邻居联系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上迷死你”。

 

       MSN和迷你死,哪个更顺,大家读一读,立即可知。应该说“迷死你”译法朗朗上口,而且幽默有趣。上网查了查,MSN似乎一直没有中文名字,不知微软想不想给MSN起。如果微软喜欢“迷死你”这个名字,我倒是可以引荐。

 

   我认为,两种译法相比之下,“迷死你”比“谷歌”精彩许多,更适合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