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瀛眼看人 |
陈凯歌的奶妈不识字,却是个智者。在《少年凯歌》这本书里,陈写道:“她常说:人不兴欺负人,也不兴叫人欺负。让人欺负惯了,你日后就成了坏人了”。
之所以想起陈的奶妈,是因为今晚无聊地按遥控器时,偶见一电视剧里一女人正对其丈夫的粗暴百依百顺,画面一转,这个女人来到丈夫的店里,对其一个女店员恶语相向,嘴脸立刻变得跟其丈夫相似。当然,我没有看全,这其中也可能有着前因后果。但是,这样的“变脸”的例子在生活中却是不少。
《圣经》里讲“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开始我有点不太理解,心想,以宽大、宽容精神为主旨的基督教为何要有这样的教义?但后来,不断地透过生活当中的人性的感悟,多少明白了一些。事实上,我以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非常科学的,符合天理循环的正道,与《周易》也不谋而合。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平衡。试想,一个人被人欺负惯了,受压迫久了,本来是个平衡体,这时却变得不平衡了,那么这就不符合人体的惯常运转逻辑了,被欺压的人就要寻找平衡,于是,要把这些外在所受的欺压化解掉才行。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化解?《圣经》告诉人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就是谁欺负你了,你找谁去,不要把欺压转嫁到比你更弱小的人身上。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智慧,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可是,依照这些符合天理正道而行的人不多,大多数的人是把“恶”转嫁给了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就像电视剧里的女人一样。于是,就出现了陈的奶妈所说的“让人欺负惯了,你日后就成了坏人了”,而被欺压的人同理而行,再去欺压更弱小的人,于是,“恶”就在连绵不断地传递。
就算受了欺压的人不去再欺压别人,他也得有发泄的渠道才行。因而,心理医生越来越受欢迎,发泄拳击馆也应运而生,这还属于好的,至少是有益的。其他的,要么变态,要么自戕。想想,等级森严的日本出了多少变态的艺术,就可知“恶”的力量。《感官王国》这样的电影、养在瓶子的方型猫、居酒屋夜夜醉酒的男人,等等。这里所谓的“恶”,不见得是欺压,也包括等级制度下的隐忍。
而在我们这里,清华学生向熊泼流酸的事情,最近的“虐猫”事件,只能说,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下,这样的事情只能是越来越多。受到的压抑无法排解,甚至连受压抑的人都不知道这压抑来自何处,他只知道要发泄,向弱小的人发泄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拿可怜的动物出气了,真是令人发指。
说到这里,由衷地佩服起陈凯歌的奶妈,“奶妈不识字,却能以这样透彻的道理示于后代,可见她目光之锐,见识之高”,陈也这样认为。事实上,读过书的人更应该有这样的智慧,以及比这还要高的智慧。
前几个月,在HBO还看过一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控制不了情绪的暴躁狂,他的心理医生最终发现他是在小时候受了一个同学的欺负,多少年来无法释怀。于是,医生安排了一场重逢和打斗,暴躁狂赢了,于是,心理上的顽疾治愈了。心理医生这样的帮助人的事情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以为,这还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做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才是正确的发泄途径,也是能够让“施暴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反推回去,寻找源头,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传递“恶”,而是传递“爱”。
当然,这还是理想状态,如果人人都有反思的悟性,世界早就不是这个这样子的了。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明白,在职场当中,这样的情况还是不适用的。虽然不适用,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好事。
高中的时候读过《爱因斯坦论科学》,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论述,而是他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他能看得清世界表象背后的本质。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这也是我的理想。
写于 2006-1-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