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面临“三陪文化”与“专业文化”的选择
(2012-12-18 07:21:12)
标签:
旺仔我的生活梦想我记录杂谈 |
分类: 新的构思 |
私人银行的“三陪服务”:陪吃饭、陪洗脚、陪跳舞。可见KTV文化在中国的盛行,假如你陷入这样的三陪文化中,是不幸还是三生有幸?然而,这又不是一个愤青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选择的问题:走“三陪文化”之路,还是走“专业文化”之路?中国的私人银行文化面临着现实的选择。
中西方私人银行从业人员年龄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中西方私人银行的文化区别,在西方私人银行中从业人员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上,构成主体是公司高管、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投资专家,而中国私人银行构成的主体是俊男美女,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
参加私人银行培训的第一课:“这里没有道德选择”,基本说明了一些问题,具有强烈道德意识的人不适合从事私人银行工作,这似乎是一条私人银行业的潜规则,又似乎是某些人对私人银行的歪曲理解?不过,制定决策的人并非是富人群体中的一员,在一些想当然的决策上,可能会出现意外的答案。
比如“三陪文化”表面的热闹之下,其实隐藏着富人群体对银行高端服务的“藐视”,在舒服之后,一些富人可能会下定义“银行高端服务,原来竟然是三陪服务”,这种思想的后果比较可怕,前一阵子,网上标题文章“一个富翁三年搞定三个理财经理”,不知是真是假,但是也似乎能够说明某些隐藏着的问题。
相比“三陪文化”的轻松、娱乐与现实,“专业文化”就是一件苦差事,需要从业人员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研究投资策略,而且,不断努力的结果不一定会有回报,因为专业投资领域的风险莫测,专业不代表一定能够成功投资,所以专业投资是一条充满风险的万难之路。
圣诞节要来了,新的舞会又将在灯红酒绿中开始,在悠扬的舞曲下翩翩起舞的人,无论是抱着的还是被抱着的,在瞬间的快感之后,是否还应思考更加深度的问题?
前一篇:A股反转还需跳过“三道坎”
后一篇:震荡了,元芳,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