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2021-09-25 22:48:53)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读孙鸿岐诗集《月光流淌的村庄》 

彭  

孙鸿岐,甘肃省环县人,现任环县作协主席。他是一位自学成才,对文学有着无比热爱与勤奋创作的一位作家。在干旱、偏远的黄土高原,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沉浸在文学的梦想之中。生活的艰辛,劳作困顿,从来没有打破他对文学之梦的追求。在黄土高原的纵深处,他吟唱着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慨、对伟大祖国的一往情深,给读者奉献了一部厚重的诗集《月光流淌的村庄》。

拿到孙鸿岐诗集《月光流淌的村庄》的当晚,我一口气读完了半部诗集,这是我少有的阅读诗集的经历。可见,这部诗歌的感染力是很强的。读着孙鸿岐的诗歌,我仿佛来到环江之畔,倾听江水汩汩的水声;我似乎看到了那散发着远古气息的窑洞里皮影、道情艺人质朴的表演;我也许来到了广袤的高塬之巅,环视苍茫的环县大地……这是诗歌的艺术魅力带给我的诗意想象,让我走出这逼仄的书房,走向那广袤的田野;让我摆脱这居家的时艰,飞翔在自由的天空。是的,诗歌就有这样的魔力,它可以让您自由驰骋地想象,让我们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什么是诗歌?诗在哪里?这是诗人、诗歌研究者反复探索、追问的问题。捷克斯洛伐克诗人杨·斯卡采尔认为“诗人没有创造出诗/诗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读完《月光流淌的村庄》,掩卷沉思,孙鸿岐用饱含着深情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发现着家乡的美好,用流动的诗行记录下了他的感悟。纵观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通过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意象,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孙鸿岐通过环江、董志塬、陇东、窑洞、东老爷山、环县道情、环县皮影、龙马山、环江柳、香包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意象,他用深情的笔墨对环县地理、风景、民风、民俗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歌咏。他立足本土,写自己最熟悉、最常见的物象,抒发真挚的情感。因为对故土爱得深沉,所以,诗人用饱蘸情感的语言赞美家乡。如《环江之歌》中诗人这样直抒胸臆:

可爱的环江

无论我走到哪里

我都要挽住你力量的臂膀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房

在这样的深情表白中,诗人抒发出对家乡的深厚的情感。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正是由于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孙鸿岐的诗歌才有了感染力,才能深深打动读者。《行走在董志塬上》等诗歌,诗人通过排比句式进行抒情,排比加强了语势,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可以讲诗人的思想表达得更为充分。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有时的抒情也是表含蓄、内敛的。如《老窑》:

  土窑洞从爷爷的嘴巴里溜出

 窑顶摆桩上悬挂着两只篓子

 装着熏黄了的腊肉

上面还挂着长长的两条辫子

一条辫子是辣椒

另一条辫子是大蒜

它们都是龙凤呈祥的姿势

脚地上放着古色古香的老北京柜

柜子上面雕刻有二十四孝图案

……

没有谁比这老窑更老

墙壁上脱落的泥皮

极像老爷掉落的牙齿

今天,老爷在墙壁上不言语了

老窑也仿佛在沉思着什么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情感没有多么强烈,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爷爷深情的怀念、对老窑深切的眷恋,生活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那些腊肉、辣椒、大蒜也许是作者童年记忆最深的美味,这是黄土高原农家最亲切的乡土记忆。作者用冷静的语言、水波不惊的情感抒发出了浓浓的乡愁。《老窑》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有深深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不加雕饰、朴素自然的情感流露。在诗歌创作中,浓墨重彩、金声玉振是一种美,恬淡自然、不施雕饰同样也是一种美,而后者,有时具有更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二、诗歌中充盈着昂扬、引人奋进的力量

孙鸿岐的诗歌紧跟时代步伐,诗歌中充满了正能量。环县是革命老区,环县人具有豪放、质朴的性格特征,那首著名的歌词《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出自环县农民诗人孙万福之口。对伟大祖国的歌颂、对时代楷模的礼赞、对劳动人民的咏叹之情始终流淌在环县诗人的笔下,读张海明、孙鸿岐等人的诗歌,每每都能感受到这种昂扬、引人奋进的力量。在《不朽的丰碑》《人间大爱》《凝重的思绪》《生命风景线》《在烈火中永生》《长城不倒》等诗篇中,孙鸿岐热情讴歌了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卓越贡献;在《一滴水》《执着的脚步》《扶贫队员之歌》《扶贫》等诗篇中,诗人对当下扶贫干部、乡村振兴进行了生动的再现;在《在九月的枝头上歌唱》《忠诚卫士》《在烈火中永生》等诗篇中,诗人抒发了对教师、公安干警、森林救灾英雄的真诚的赞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通过他们或生动、或平凡的工作,为时代立传、为小人物立言,这种写作的冲动,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诗歌创作怎样才能走向新的高度?

孙鸿岐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情感强烈。但要达到更高的高度,能够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对家乡意象的提炼、营造方面需要更深入挖掘,不要停留在表象的符号性的意象上,要有属于诗人自己的典型意象。如海子的“太阳”“黑夜”“远方”,戴望舒的“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等。陇东、董志塬、皮影、窑洞等只是标志性的地理、文化标识,在它们之下,还有不被外人所知的文化意象需要进一步挖掘,如皮影中的“亮子”,孙鸿岐写到了,这是非常好的,但还不够,要写出更加鲜明的地方特色,需要在文化的更深处钻探,这样才能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宁夏西吉县的郭文斌、马金莲等人的写作之所以脱颖而出,郭文斌《吉祥如意》、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小说分别获得第四届、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们的写作就是反复写家乡的文化、民俗,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停留在地域文化符号的层面,而是挖掘出更深层的心灵中的真善美。他俩是写小说的,但对诗歌创作也是有启发、借鉴意义的。

2.在诗歌的含蓄、朦胧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多具有含蓄朦胧的意蕴美。含蓄是把话说得你既能明白悟到它在说什么,又不那么露骨。如鲁迅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中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秦观《八六子》中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等。朦胧在含蓄之上,是一种模糊美,是一种隐约飘渺、寓意难定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境界的模糊不确定性和寓意的隐晦性多意性两方面。如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等。孙鸿岐的《环江之歌》等情感非常饱满,但在含蓄、朦胧方面需要加强。张海明诗集《大地》中的《环江神韵(组诗18首)》选材非常好,题材仅仅围绕环县道情、皮影、纸亮子、嘛簧等展开抒情,将环县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但是,也需要加强诗的含蓄朦胧。诗歌往往借助暗示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样才能达到语义含蓄多解,富有朦胧之美。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感情的抒发往往并不是直接呼吁出来的,而是借助意象间接地暗示出来的,因此,借助暗示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应善于捕捉富有意味的细节和意象来抒情达意。诗歌的新颖与独特,表下在诗人对意象的采撷与把握方面。如果在诗歌创作中,众声一词,发出口号似的呐喊,这样不能抒发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钟南山、白衣天使勇于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是我们可歌可泣的主题,但是,怎样写好?大家不约而同地使用“逆行”“出生入死”等字眼,就不能表现出诗人的个性。

3.在诗的韵律、节奏方面也需要锤炼。新诗从诞生至今走过了百年历程,新诗在形式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往往不受格律、平仄的限制。但是,什么样的新诗是好诗?这是诗人、诗歌理论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诗歌创作中,适当有韵律、节奏的介入,诗歌在诵读的时候会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如顾城《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这首诗因为押韵,读起来有强烈的节奏感,也便于记诵。再如赵雷的《成都》“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这首歌之所以很快火遍大江南北,就是诗歌的韵律、节奏非常好。

     我们期待着孙鸿岐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期待着环县文学的蒸蒸日上。  

    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2021921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下图中的这位男士就是孙鸿岐。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2021年9月24日,在环县文联召开了孙鸿岐诗集《月光流淌的村庄》研讨会。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深情的目光,流动的诗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