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的诗歌理念及创作
(2021-09-20 19:33:06)王强的诗歌理念及创作
中国当今诗坛,诗人似乎很多,诗歌作品也是数量颇丰,但脍炙人口的诗篇却寥寥可数,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也许是源于我对当今诗坛的偏见或者阅读量的不足。事实上,我非常喜欢诗歌,尤其是海子的诗歌,每次读海子诗歌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悲怆,有些诗篇一读再读,越读越有味道。比如《日记》、《九月》、《祖国(或)以梦为马》等。我以为,好诗就是百读不厌的那种,无论你读多少遍,总是很喜欢,并且沉浸于该诗的意境中,与个人的某种情感相撞击,擦出精神的火花,在情绪的波涛中起起伏伏,不能自已。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有好几位写诗的老师,王强是其中之一。王强的诗歌理念与创作建立在“质朴”、“简约”与“瞬间体验”的基础上,他强调以情为根,在形式方面能简约则简约,至于修辞,可以忽略。他试图颠覆诗歌传统,用清新的、口语化的方式完成对现代诗歌的改造。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他想籍一己之力,完成自己的诗歌理想。为了这个宏愿,他在孤独地努力着、鼓噪着,但响应者寥寥无几。仔细梳理一下,王强的这种诗歌理念深受“他们”诗歌流派的影响,尤其是韩东“诗到语言为止”和于坚“拒绝隐喻”,对王强诗歌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口语诗持反对意见,但经过反复阅读韩东、李亚伟、于坚等人的诗歌,再比照王强的诗歌,静下心细想,王强的这种诗歌理念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古典诗歌中有些诗歌是非常简约、质朴的,口语化十足,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如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举不胜举,这些诗非常质朴,没有多少比喻与修辞,但抒发出了一种生活的本真状态与瞬间体验。我想,王强的诗歌理念应该是这种“本真”的状态吧?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和2016年的最初一个月王强如着了魔一般,每天都在自言自语地畅谈他的诗歌理念,并对这种理念付诸实践之中,几乎每天一首诗歌,在微信圈里晒出。
王强毫不掩饰其诗人面目,总是以诗人自居。他的这种做派,在有些所谓的“正常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痴傻。因为世俗的“正常人”他们所追求的是物欲、金钱、权位,他们或许能背诵几首诗,作为装点文雅的工具。真正的诗人,应该是像海子一样的诗人,他们清高、孤傲、远离尘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诗歌、王位、太阳。”王强在最为寒冷的冬天,燃烧着他的诗情,真正进入了诗人的本真状态:诗情澎湃、如醉如痴、如疯如癫。当时正值期末考试期间,他似乎是执拗地要与现实抗争,要用诗歌完成他对现实的反叛。在众人战战兢兢完成监考任务的过程中,王强却表现出卓尔不群。是的,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不与世俗合作的,他的精神应该是特立独行的。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充斥着心灵鸡汤的微信圈里,要想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么被人鄙夷、要么鄙夷别人,这两者王强都遭遇了。对于王强的诗作,在微信圈,响应者寥寥、阅读者寥寥,诗人独憔悴,只为诗歌狂。没有多少人人阅读其诗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情感得到寄托与抒发。人生在世,情必须有所托,倘若情无所依,将会变为废物,庸庸碌碌,饱食终日,一具酒囊饭袋而已。几近不惑之年的王强,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多种的不如意,他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将心中的孤独、愤懑、思念逐一抒发。诗歌成为其情感的依托,唯有诗歌,才能抚慰无数的伤痛与无奈,才能在暗夜中看到光亮,才能在无望中找到希望。正如博尔赫斯在《诗艺》中说的:“要看到在日子或年份里有着
......
母亲
你暗叫一声就已经是万箭穿心、
所以你二十年沉默
仿佛没有母亲
没有你的出生
仿佛这世上也没有
母亲这个词
在惊叫
二十年冷暖
作为泪水的另一种形式
一场非雪之雪
从某年春夏之交惊叫而来
母亲是湿衣裳
十七岁少年的诗都忘了
唯有这五字句
被你此生暗暗贴身穿着
你不能脱啊........
一个少年,在人生最为天真烂漫的时代,突然失去了最为温暖的母亲与母爱,这是人生之大不幸。而且,这种亲人的逝去是永远的、一去不复返的,这种哀痛将伴随终身。王强在接近人生的中年,再一次在寒夜中回味这种苦涩与伤痛,会让人感觉到人生无边的悲怆。逝者如斯夫,另一位苟活者,鳏居20多年的父亲,他的生存状态与境遇是怎样的呢?王强在《诗歌早课》里进行了描述,在秦安,这个离兰州600里的地方,这个曾产生过大地湾文化的古老地方,是王强的故乡。在母亲去世,王强考上大学离开故乡的20多年中,作为农民的父亲,是这样生存着:
......
你常年不在的家,父亲一人独守。
他曾务过苹果,你就找来一本讲苹果的书阅读,
他曾养过奶山羊,你就读有关奶山羊习性的书,
他还栽培了花椒,你就给花椒写诗,
他和大伙一样种麦子玉米土豆,你就翻遍史书考证麦子玉米土豆的史迹,
他生过一种病,不久你也生上了,医生说这是遗传。
你常常设想他已经死了。
就不敢打电话,要是真的没人接哪是什么情况?
电话那头传来他的声音你就在这头偷偷掉泪。是啊,他又复活了。
每一次复活都在准确无误地预告你他终会过去,去和另一些人团聚。
想到这些你就慌成一团,理不出头绪你就在梦里哭醒。
你就发现月亮有一张裹脸的纸。
......
现在,你还在兰州。六百里之外,
你望着并不经过你家的黄河掉一种清泪。
然后继续和男女朋友调笑。
没人知道,你心里在阵阵发黑。
接近年关,我心终像锅煤染过一样,
黑得发一种亮。
这首诗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抒情,诗人撇开第一人称,试图用“客观”的第二人称表达对鳏居20多年的父亲的生活进行再现。这个“你”,比起“我”,情感更加强烈、更加震撼人心,“你”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种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内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王国维有深入研究的王强深谙这个道理,他看似用客观的“你”在抒情,实际上“我”在主宰着诗情。这是王强诗歌突出的一个特点。
尼采认为:“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血,红色者也,而王强用了那颗“发黑的心”,发黑的心超越了红色,这是淤血,是淤积在心头的、不能流动的伤痛,这“阵阵发黑”的心灵仿佛诉说着诗人对父亲的无以言状的思念与哀伤。这“黑得发一种亮”的诗行,刺痛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暂时离开虚妄的尘世的欢乐,看到中国底层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农村的空巢老人们的生存现状。王强通过自己的父亲,在抒发着对一个时代、一代人生存现状的思考。
在质朴的诗行中,贯穿着王强对故乡故土,对父亲深沉的爱。这些诗行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金声玉振,更多的是情感的汩汩涌动,就在这种绵长的情感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农民的伟大与艰辛。他们生老、病死,他们妻离子散。他们孤独地、顽强地劳作在黄土高原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食其力。远在城市的儿子,在滚滚红尘中挥霍着青春、享受着快乐。诗人在父与子生存现状的比照中,完成了心灵的追问与救赎。诗歌如此真实,不事雕饰。但诗人敏感、脆弱的内心激荡着彭拜的诗情,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灵魂的震颤与伤感。这是发自肺腑的呐喊,在这种呐喊中,我们看到了一颗诗心的跃动。在寒冷的冬天,燃烧的诗情像熊熊火焰一样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也点燃了我们对大地、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乌鸦”系列诗篇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属于哲理诗的范畴,是以散文诗的形式完成的。“乌鸦”组诗由四个单篇组成,富有浓郁的象征意味,这些诗歌有的地方略显艰涩。从开头至结尾,“乌鸦”最终回归秦安,这象征着诗人的精神回归于故乡。
在微信时代,王强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验证了作为一个纯粹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写作状态,也验证了诗歌的“现在进行时”,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在当下也许并不显得多么的有意思,但是,在N多年后,他的这种举措也许会成为一道不可复制的诗歌存在状态。遥想当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经王羲之《兰亭序》一番描绘,成为文人雅兴之典范,也成为千古文人神往之趣事。王强的这番尝试出发点很好,要想把这段不同寻常的诗歌创作让世人记住,就必须付诸文字。笔者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将这段历史用浅陋的文字进行记录,以备后来者批评。
本文写于2016年12 月28日,修改于2021年9月20日。
作者简介:彭青,女,甘肃临洮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