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说就说 |
前天因为要复制一盘工作录像,去了趟央视西面的科苑地下书城,顺便逛了书市,发现各书摊卖得较火的就是三类书:一是名人传记,一般为他人所写,主角多为历史名人;二是名人“著作”,多为当今名人,不管是不是自己写的一般都美其名曰“历经X年心血完成”;三是创业者的生意经:例如《XX个老板的第一桶金》、《XX成功之路》、《XX制胜之道》。这几类书共同点就是多为成功人士的人生历程,不管是古代成功人士,还是现代成功人士。听着老板喋喋不休地说这些书好卖,感觉好象我们这些读者们似乎急功近利到一定程度了。
既然老板推荐,不妨看看,先从名人“著作”下手检阅一下。现在名人出书早已不是时尚了,不开玩笑地说,以前朋友之间见面还问“听说你出书了?”,现在都问“听说你还没出书?”我记得以前不是这样,出书曾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往往都是被严厉的、饱学的编辑退稿无数次才能见到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好多作家都描述过自己的文章终于发表时那种范进中举般的心情。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的父亲由于写了一篇关于林业保护的论文发表在了《内蒙古日报》上,激动得满面红光,后来稿费还买了好几斤肉犒劳全家。现在不是这样了,只要稍有点名,不管你是才高八斗还是不学无术,都可以出书,甚至还有人在帮你炒作,古人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是书非“炒”不能读也,不炒作点什么就没人关注。
但是随手翻了几本名人作品,发现基本上框架相同,就是从尿床到上床,从“过家家到成家”,但是因为是名人,又不能做到象普通人那么坦率,所以真正写到上床到成家的部分,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完后让人云山雾罩。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些书纯粹是一笔流水帐、糊涂帐,看不到任何思想和智慧的闪光点,堪称文字垃圾,估计最初也暗暗发下宏愿,从童年写起,最次也得写个《看上去很美》,可是后继无力,最终断奶,成了无聊的呢喃。颇为滑稽,有点象周星弛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唐寅拿一支似手腕粗的毛笔,挽袖撸臂,看架势怎么着也是要创作一幅《落霞孤骛图》,但是镜头拉开,只见他拿着毛笔蘸着调料正在烤鸡翅,电影是无厘头,但有些名人的书确实是虎头蛇尾。
忘了是哪位作家曾经说过:“书籍是一把砍开人们心灵中冰封河流的斧子”,但是看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严重点说,不是砍开冰封河流的斧子,简直就是砍向人心的斧子。好的作品应该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深省、让人感动,而不是文字不够,照片来凑的呢喃自语
、无聊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