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说就说 |
今天回到北京,终于从亢奋的状态中平静。民歌的韵味依然不断,我还领略了通灵峡谷的美景,那个叫小罗的金花妹导游,唱了一路的山歌,清脆婉转,和着瀑布溅落水中的声音,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她会不少广西民歌,调都不一样,比如那坡黑衣壮的迎客歌、平果的嘹歌、龙洲的巫调,还有《刘三姐》当中的好多歌,使我想起了很多《刘三姐》当中经典的对歌,一直很喜欢却又忘了词,甚至调我也唱得不太准,但是小罗一一纠正我的调,给我提词,我仿佛一下子打开了尘封在记忆中的旧箱子,里面的存货全都抖搂出来了,“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那,只有山歌敬亲人呀敬亲人”,这是雷振邦作曲,乔羽老爷子作词的;还有“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
这次的直播让我对这样的节目充满信心,因为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闻节目,它更象一个文化节目,文化节目的现状就是在与娱乐节目为代表的娱乐文化的PK中退却萎缩,在收视率的压力下,我们很担心赔本赚吆喝,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包装方式、适当的载体、和鲜活的手段是能找到突破口的,从这次直播的关注程度和我们在当地满耳听到的山歌就知道,有些兴趣和追求是可以被从心之深处唤起的。其实仅仅为了收视率的话,什么样的节目策划不出来呢,更何况中央电视台决不缺乏聪明的脑袋瓜子,但是为了娱众就象某些电视台那样策划所谓“帮助强奸犯寻找当年的受害少女”那样的节目,就是“愚众”了,甚至近乎卑鄙和无知了。我曾经说过台湾的新闻节目:娱乐和时政混合编排,头条不乏“走光”、“婚变”等消息,混搭倒是一种时尚,不过被借用到新闻领域,娱乐和严肃的混搭总给我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显然是受日韩娱乐文化的影响。我们自己的文化中精粹太多了,犹如大海之浩瀚,怎么会自陷于沟渠呢?网络上有不少靠骂中央电视台而吸引眼球的,但是我倒觉得不简单娱众而是引导观众,这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大台的使命,如果只是迎合观众,那么电视屏幕上恐怕你一辈子也看不到人唱民歌,而永远只能看到一群群近乎癫狂的“追星族”在追逐某个明星,痛苦流涕、呼天呛地,一种集体无意识,乃不知民歌为何物。悲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