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普公司宣布其耗资150亿人民币兴建的第八代液晶生产线投产,由第八代屏制造的六款AQUOS液晶电视新品,包括42英寸、46英寸和52英寸各两款,将在11月1日全球同步上市。对此,业界纷纷表示,第八代线的投产将会带来大屏液晶电视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对此笔者认为,第八代线投产短期内对液晶电视价格不会带来巨大变化,但长期以来将会对中国平板电视市场格局产生巨大的改变,同时,这也将给中国电视企业带来灾难性的重创,寻找出路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
短期内价格不会有大幅度变化
2006年的钟声一过,平板电视的跳水狂潮就已经来临。在索尼、松下、三星等外资品牌的带领下,整个中国电视市场到处充斥着降价的风潮。对于这次降价,大家可能仍记忆犹新,索尼是这次降价的始作俑者,40英寸的液晶电视价格和国产品牌价格差别缩小至2000元以内。这种降价的风潮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时至今年8月初,32寸液晶国产品牌跌至5000元左右,外资品牌价格8000元左右;此外,42寸的液晶电视,国产品牌跌至万元以下,这更是赔本生意。
众所周知,液晶面板占据液晶电视70%-80%的成本,所以液晶电视的疯狂降价暗示着液晶面板价格的下滑,这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一样简单。由经济学原理分析,一种产品出现价格战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那么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怎样的呢?据悉,2006年全球液晶电视需求为4000万台,而液晶面板的产量却高达5500万片,库存将达到1500万片。由此看出,液晶面板市场确实存在着供大于求的关系,其价格战也实属必然结果。
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第八代液晶生产线诞生了,这又增加了面板的产量,相当于增加了市场上供方压力,因此,夏普在短期内不会扩大产能。由规模效应原理分析,如果仅限于每月生产1.5万片,对于几千万的全球面板产量来说只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其价格优势的作用力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发挥。
此外,由于第八代屏只是用来切割46英寸和52英寸的面板更经济,
与七代线有不同的经济适用范围和经济切割尺寸,这导致其对40英寸和42英寸的面板的价格影响几乎为零。最后,目前全球只有夏普一家能够生产第八代屏,作为新事物的第八代屏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并不能保证其稳定性,这也需要时间的考验。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第八代屏短期内不会带来液晶电视价格的巨大变化。市场上,32英寸价格将维持在5000-7000之间、37英寸的价格将保持在7000-1000之间,不会有较大幅度变化;而42英寸、47英寸大屏价格还有回落的空间。
第八代屏将来会改变市场格局
由于市场供大于求的因素以及第八代屏的稳定性原因,导致短期内对市场的作用力不会很明显,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将会改变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格局,对中国电视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首先,第八屏上线给品牌添色。目前,全球只有夏普已经投产了第八代液晶屏,三星索尼、LG飞利浦、台湾企业都只停留在第六代和第七代,夏普的这一做法将有利于其品牌形象的塑造,给消费者一种高科技感,有利于其液晶电视的销售。
其次,第八代屏将引领大屏液晶时代的到来。众所周知,等离子和液晶在尺寸上各有弊端,等离子做不小,液晶做不大。八代屏上线,将改变液晶做不大的难题,打破等离子和液晶40英寸为分水岭的老规矩。46英寸和52英寸液晶电视将很容易做到,而且还节省了切割成本。这无疑是对等离子阵营的一次偷袭,让已经强虏之末的等离子备受创伤。
再次,会形成由上向下的价格辐射。目前,46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价格居高不下,第八代屏如果能够大幅下线,将会带来46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价格回落。这种价格变化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当其他液晶屏生产企业也开始大规模生产第八代屏的时候,这必将加快大屏液晶价格下滑速度,从而推动40寸以下液晶电视再次大幅度降价。
最后,第八代屏成功下线,给中国电视企业敲响了警钟。众所周知,中国电视企业在液晶电视整个产业链中附加价值不到25%,其余75%的产业价值都被日韩、台湾、美国等上游业者把持着。从整个平板显示器产业而言,其全球的布局是不均衡的。全球前五大的液晶面板厂商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而在面板上端包括玻璃基板、驱动IC、TAC膜等上游材料都集中在康宁、NEC、TI、富士等少数的几家国外公司手上,而液晶面板下端的笔记本、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整机厂商则相对分散,但无论是在代工还是品牌市场,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是非常低下的。而第八代液晶屏的成功下线,再次给中国电视企业敲响了警钟。面对来自日韩、台湾、美国企业咄咄逼人的势头,国产电视企业应该怎么办?
本土企业的坎坷自救之路
事实上,哪家企业都知道平板电视产业链中面板技术的重要性,众多专家都纷纷表示核心技术缺失是中国电视企业软肋,但是只是知道并没有意义,怎么才能将软肋加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今年1月23日,深圳五洲宾馆,TCL、创维、康佳、长虹四家彩电巨头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公司联手,正式宣布成立深圳聚龙光电公司,随后京东方以增资的方式加盟,共同进军平板液晶屏的上游制造领域,生产第六代液晶屏,这可以称之为本土电视企业的自救行动。
但是对于这五家企业的联手,笔者感觉联合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聚光龙的目的是生产32英寸、37英寸液晶面板,但是市场上40寸液晶已经成为主流,而且在成本方面32英寸、37英寸液晶面板成本的近90%被上游原材料占据,所以利润最为微薄。其二,五家企业,只有京东方具备技术,其他四家企业都没有面板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大家都明白,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家的灯。同样,产业链并非就是把厂家凑到一起建个工业园就算完事了,只有自己完全掌握技术和产能才是掌握了上游,才能有主动权。京东方也是采用日本NEC的技术,但是NEC已经宣布退出显示领域,我们不清楚聚光龙的技术能有多少?其三,资本,液晶生产线的建设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本。夏普投资第八代屏花费150亿人民币,三星索尼谄叽
撸
淖?0亿美元,而聚光龙总投资才不过仅1800万人民币,这样微薄的投资能带来多少收益?
由此看来,六家本土企业自救的目标、技术、资金三个面都不具备竞争力,其前景令人担忧。
本土企业无力回天?
难道本土电视企业最后会在平板电视战役中死去?难道中国将沦为日韩电视企业的加工厂?对此,我们深刻的感觉到本土电视企业自救的力不从心,同时,也惊奇的看到在这场自救战役中没有国家战略的支持,那么平板电视战役要需要国家做些什么呢?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缺乏资金支持,因此,中国彩电业毫无疑问的要处在整个价值链的末节,扮演着世界组装车间的角色,赚取少的可怜的加工费!这简直是一种恶心循环,无法让“投入—产出—投入—产出”的车轮转起来;没有规模效应,就没有成本优势,就没有资金来源,就没有研发投入,就不肯能获得领先技术,也不可能获得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整个产业的生态链处于恶性。
国家无战略?
在这种状况之下,国家层面无战略是很多产业不能良性发展的必然因素,中国彩电产业同样是没有国家战略保护下的“畸形儿”。为了中国彩电产业良性发展,笔者个人认为国家应该提供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支持:
其一,培育“产学研基地”。将大学、研究所、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的研发,整合技术人才,加上企业的实践,从而促进电视核心技术,比如面板、芯片、电路等的自主知识产权。
其二,提供财政支持。对于中国电视产业有利的项目和技术研发机构,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保障其能够顺利进行科研项目。
其三,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资源。政府占据更多的信息,包括外资的投资状况,经营状况,以及技术动向等等,要及时地给本土企业输送这些新信息,建立可靠的信息传播渠道,为电视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其四,提供国际上的政策支持。中国是电视出口大国,本土企业大部分的利润依靠出口,但是在欧洲等国家总是遭受恶意的反倾销,包括最近要对每台出口的电视增收4美分的专利费的非合理要求,国家要出面协调,保护本土企业出口。
其五,提高政府效率。政府应该提高电视项目审批速度,简化审批流程,鼓励企业出口,以及进行自主创新项目的投资。
中国彩电产业的自救的过程,是国家与企业协作的过程。中国彩电产业振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而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需要电视企业自主创新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