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起源于欧洲,在1960年代嬉皮士风潮的带动下,困惑的年轻人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凭借那种“在路上”的体验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所以背包客的精髓是精神追求,是身与心的体验,而不是沿途看看风景。因此到底是一个人走还是结队走、去什么地方等等都是外在的形式而已,不是说背包客就非得去边远、蛮荒大家都没去过的地方。
但是在现在国内,大部分自诩的“背包客”却不是这样的状态。所谓背包客,自然是要有一套负重系统的,登山鞋啊,包的,有个几套也是必要的,去徒步和去溯溪当然不能是一样的包和鞋;帐篷防潮垫和睡袋也是必须的,哪怕一年出去不了一次,睡袋,不同的场合需要的也是不同……如此如此。
“阿里去过吗?没有?没有你能说自己去过西藏啊?”
“我的人生就是用来行走的,我不能想象没有了旅途的生活是怎样……”
背包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更多的是为了在众多外物之余,多一点炫耀的资本。
黔东南可能是西部最轻松的旅游路线之一了,偶尔坐在店门口,可以看见一些穿着武装精良的背包客人经过,粗略打量,全身上下的装备不下万元,反正就这打扮,在西部流浪半年都够了,但你会很纳闷他们到穿着拖鞋都能走完的黔东南来,打扮成这样做什么?还有人带着BD头灯,不是用来丛林照明,而是照我酒吧门口的招牌——我很纳闷,虽然我的门头不是很亮,但也不至于需要用顶级的头灯来照着看吧。
有过一批客人说要上雷公坪,询问我路线和时间的问题。我跟他们解释后,问,你们是负重上,还是就这样上去?他们告诉我负重。我问多重,他们说60——80L的包,“也就5、60斤吧!”。见大家都是信心满满,我委婉地建议他们把包先放在我店里,再去走。“没问题,我们都老驴了,××雪山都上过了,这个算什么?”“雪山和原始森林探险是两个概念……”但他们还是去了,次日一早出发,中午时分当地向导回来了,说他们走不动了,原地扎营,次日中午,这一群人回到我店里。他们第二天醒来后看了看无边的森林和小道,一合计,还是选择原路返回。
我无意指责这些客人的探险精神,但是旅行本身就是很放松,很休闲的事情,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探险只是偶然,甚至只是幻想。既然不是去探险,那就做点自己适合做的事就好了。量力而行在旅行中一样适用,找一种最合适的旅行方式,强过走秀似的旅行。
背包,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标榜。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一种追求,不是一种贴金的行为。就像我一向搞不清楚一个不懂佛理,不经世事的人,哪怕是不爱好摄影,时间也不是允许的人,有什么必要去阿里,去了能说明什么?有的人明明有时间可以从别的途径走,非得冒险去走新藏线,又有什么必要——前几天我才有两个没有任何户外经验的朋友走新藏,差点丧命。
别把背包客这个词弄到跟“美女作家”一样,骂谁呢?
加载中,请稍候......